2025年04月29日 11:22 滾動播報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華爾街見聞
沃什表示,美聯儲正在脫離本職,試圖扮演「經濟總規劃師」,既未能履行維持價格穩定的法定職責,又助推了聯邦支出的無序膨脹,這種越位表現正侵蝕著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正當性基礎。
在美聯儲與總統特朗普關係緊張之際,4月25日,備受關注的美聯儲主席潛在繼任者、特朗普盟友凱文·沃什(Kevin Warsh)在華盛頓出席“三十國集團”(Group of 30)活動並發表演講。
作為前美聯儲理事和曾被特朗普考慮擔任財政部長的人選,沃什被視為美聯儲“影子主席”,其言論在當下格外引人注目。
在講話中,沃什猛烈抨擊了美聯儲,稱其犯下“系統性錯誤”,未能遏制一代人以來最嚴重的通脹潮。
沃什指出,美聯儲的獨立性本質上是“有條件契約”,而如今聯儲公信力危機實屬自食其果——從危機應對時的權力擴張,到通脹治理的重大失誤,再到社會議題中的立場搖擺,民眾的信任資本已被嚴重透支。
以下為沃什當日演講摘錄:
十多年前,我曾擔任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 那是一段異常艱難的歲月,我們的決策有功有過。 但貫穿始終的核心爭議——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始終是美聯儲的權責邊界。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經過某個驚心動魄的週末會議,我們推出了非常規政策支援。 前主席保羅·沃爾克對此評價道:「美聯儲已逼近法定權力的極限,動搖了央行奉行數十載的核心準則。 」這番言論如同棒球場上緊貼擊球手的高壓球——來自體制內元老的嚴厲警示,提醒繼任者切勿越界。
然而這份警示終被漠視。 如今的美聯儲已深度介入美國政府的各項經濟決策,其角色定位愈發模糊。 在我看來,這種“全天候、全方位”的權力擴張,正在引發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系統性偏差。 當央行試圖扮演「經濟總規劃師」而非專注本業時,職能錯位導致雙重惡果:既未能履行維持價格穩定的法定職責,又助推了聯邦支出的無序膨脹。 更嚴重的是,這種越位表現正侵蝕著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正當性基礎。
當前美國財政正走向危險境地,特別是疫情後的支出狂潮堪稱失控。 在此過程中,美聯儲難辭其咎:經濟寒冬時鼓動財政發力,卻在復甦期對財政紀律保持緘默。 貨幣政策制定者本應謹守本分,若執意對財政政策置喙,至少應保持立場的連貫性。
作為量化寬鬆(QE)政策的設計參與者,我始終認為其在危機時刻的應急價值。 2008年我們將利率壓至零區間,創新採用資產購買工具為凍結的市場注入活水——這在當時是必要且明智的抉擇。
但危機解除後的政策慣性令人憂慮。 2010年夏秋之交,美國經濟已現強勁復甦,金融體系趨於穩定,此時宣布啟動第二輪QE(QE2),實則是將央行拖入財政政策的政治泥潭。 我對此強烈反對,最終選擇辭去理事職務。 如今回望,QE已異化為近乎永續的政策工具(當前7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是我入職時的十倍),貨幣當局與財政當局的權責界限日漸模糊。
央行的「使命膨脹」不止於傳統領域。 近年美聯儲頻頻涉足氣候政策與社會公平議題,儼然以「全能型選手」自居:2020年高調加入「央行綠色金融網路」,宣稱要主導氣候金融工作; 卻在2025年政治風向轉變後悄然退群,立場急轉。 同年推出的「普惠就業」新政,將法定職責中的「最大化就業」重新定義為「包容性目標」,暗含以容忍更高通脹換取特定群體就業的考量。 耐人尋味的是,當被問及新舊定義實質差異時,聯儲高層卻語焉不詳——若僅是文字遊戲,則顯政治投機之嫌; 若確有實質變更,國會豈能置身事外?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跨界嘗試往往事與願違:所謂「普惠就業」政策的最大代價,恰恰由其所標榜的保護物件承受。 當央行在專業領域外過度發聲,其維護價格穩定與充分就業的核心能力反遭削弱。
過去四十年間,價格穩定曾是美聯儲的“金鐘罩”。 若能延續這份輝煌,央行或可贏得更大政策空間。 但近年通脹失控的慘痛教訓,暴露出其戰略重心的嚴重偏離——當美聯儲沉迷於拓展職能版圖,其抵禦風險的能力反而因戰線過長而弱化。
關於央行獨立性,存在諸多認知誤區。 獨立性絕非與生俱來的特權,而是實現特定政策目標的制度設計。 當前危險在於:每當監管政策遭遇質疑,聯儲便祭出「獨立性」擋箭——須知其在銀行監管領域的獨立性主張,反會動搖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民意基礎。 更堪憂的是,當央行頻繁越界行使財政權,或對社會議題選邊站隊,其核心政策領域的獨立性根基也將遭受侵蝕。
必須明確:美聯儲的獨立性本質上是“有條件契約”。 美國憲政體系之所以容忍央行特殊地位,前提是其恪守法定職責且交出合格答卷。 歷史經驗表明,公眾對通脹的深惡痛絕,與對權力越界的天然警惕始終並存。 如今聯儲公信力危機實屬自食其果:從危機應對時的權力擴張,到通脹治理的重大失誤,再到社會議題中的立場搖擺,民眾的信任資本已被嚴重透支。
要扭轉頹勢,戰略重構勢在必行:唯有重拾價格穩定這一立身之本,在專業領域重建公信力,方能為真正的政策獨立性築牢根基。 畢竟,央行不是象牙塔里的學術機構,其存在的全部意義,終要體現在服務公眾福祉的切實成果之中。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使用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 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 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