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 18:52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華爾街見聞
隨著全球央行進入降息週期,Michael Hartnett認為,美聯儲可能通過貨幣貶值來應對債務,這使得做空美元成為核心投資主題。 他建議投資者增持黃金和加密貨幣以對沖美元長期熊市風險,並認為過度樂觀的市場情緒可能在傑克遜霍爾會議後引發“賣事實”的交易。
在美國債務壓力與政策轉向預期的交織下,市場正迎來一場深刻的範式轉變。
美國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近日表示,政策制定者為應對債務挑戰,貨幣貶值或將成為核心路徑,而收益率曲線控制(YCC)等非常規工具的討論已重回檯面。 在此背景下,黃金與加密貨幣作為對沖美元貶值與通脹風險的資產,其戰略價值日益凸顯。
隨著全球進入新一輪貨幣寬鬆週期,市場對美聯儲加入「降息派對」的預期已推至頂峰。 2025年至今,全球已有88家央行實施降息,創下自2020年以來最快的寬鬆步伐。 這種預期推動了股票、信貸、黃金和加密貨幣等資產價格屢創新高,投資者正為美聯儲主席在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的鴿派表態做足準備。

然而,Hartnett的核心論點是“擾動即貶值”(Disruption = Debasement)。 他認為,關於美聯儲獨立性、更高的通脹目標、特定行業價格管制以及黃金重估等話題的討論日益增多,均指向一個共同方向:政策擾動將旨在壓低美元匯率,以更輕鬆地為美國龐大的債務與赤字融資。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長期持有政府債券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歷史上估值已然高企的股票和信貸市場也面臨風險。 Hartnett建議,投資者應增加對黃金和加密貨幣的配置,以在未來數年可能出現的美元長期熊市中尋求庇護。
政策轉向在即,美元貶值或成定局
Hartnett認為,美國政府對2025至2026年實現經濟繁榮和資產泡沫的需求,被視為扭轉債務和赤字趨勢的最便捷路徑。 這一潛在政策目標,使得做空美元成為進入2026年及以後一個清晰的投資主題,並預計美元指數(DXY)將跌破90。

截止發稿,美元指數下跌0.36%至97.85。

這種預期解釋了為何全球投資者持續規避長期政府債券,轉而湧入估值已處歷史高位的股票和信貸市場。 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的市凈率已達到創紀錄的5.3倍,超越了科網泡沫時期的峰值;其遠期市盈率為22.5倍,位於1988年以來第95百分位。

同時,美國投資級A+信貸利差僅為64個基點,處於過去30年來的第98百分位。 投資者似乎普遍認同,相較於債券,“別無選擇”(Anything but Bonds)。

Hartnett指出,除了人工智慧熱潮,推動高估值的因素還包括貨幣貶值(有利於名義資產)、人口結構變化(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通過股票積累財富)以及全球消費從美國向世界其他地區的再平衡。
傑克遜霍爾會議:當心“賣出事實”
儘管市場普遍期待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年會上釋放鴿派信號,但Hartnett提醒投資者,這可能是一個典型的“買預期,賣事實”的交易機會。 他認為,在會議前市場情緒已經極度樂觀,任何鴿派言論很可能已被完全定價,後續或引發獲利了結。
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渴望背後,是美國財政的現實壓力。 數據顯示,美國國債的平均期限為5-6年。 為了穩定每年高達1.2萬億美元的利息支出,5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需要降至3.1%以下。 這為美聯儲採取寬鬆政策、甚至最終實施收益率曲線控制提供了強大的動機,也強化了市場對降息的預期。

黃金與加密貨幣:投資組合新“避風港”
在美元貶值的大趨勢下,Hartnett認為,黃金、加密貨幣、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將是最大的贏家,因為投資者會積極尋求對沖通脹和美元貶值的工具。 市場中一句流行的說法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當前心態:
“我只希望市場的上漲幅度能超過貨幣的下跌幅度。”
根據美國銀行8月份的全球基金經理調查(FMS),目前投資者的相關配置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調查顯示,僅有9%的受訪基金經理持有加密貨幣敞口,加權平均配置僅佔管理資產規模(AUM)的0.3%。 相比之下,持有黃金的投資者比例為48%,配置佔AUM的2.2%。

在能源市場方面,Hartnett提出了一個與主流觀點不同的長期看法。 他認為,當前油價和天然氣價格(自3月以來下跌41%)已經消化了俄烏衝突走向和平的預期。 他進一步分析,特朗普政府的地緣政治策略旨在為美國消費者降低能源價格。

根據Hartnett的觀點,如果美國與俄羅斯進行合作,共同開發更廉價、更安全的北方航道,並合作開採北極地區佔全球未探明儲量15%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那將意味著能源價格的熊市會進一步加深,直至2026年。 儘管短期內圍繞相關協議的預期可能帶來價格反彈,但長期趨勢指向更低的能源價格。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使用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 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 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