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Stock Market 股市・新聞

美國企業債「大暴雷」震驚華爾街! 市場的疑問是:這是孤立事件,還是冰山一角?

美國企業債「大暴雷」震驚華爾街! 市場的疑問是:這是孤立事件,還是冰山一角?

2025年10月06日 16:44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華爾街見聞

汽車零部件巨頭First Brands的突然破產,以其高達120億美元的複雜債務震驚華爾街。 儘管主流觀點認為其僅是“孤立失誤”,但傳奇空頭“末日博士”發出嚴厲警告,將這場不透明的破產與安然醜聞相提並論,揭示了2萬億美元私募信貸市場中潛藏的系統性風險。

汽車零部件供應商First Brands的突然破產,打破了美國信貸市場的寧靜,而這究竟是一次孤立的公司治理失敗,還是潛藏在金融體系不透明角落——私募信貸市場中更深層次風險的預警信號?

9月28日,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First Brands申請了第11章破產保護。 據摩根士丹利報告,該公司留下了58億美元的未償槓桿貸款債務。 而據行業媒體報導,其總債務及表外融資規模可能接近120億美元。

這一事件令眾多貸款機構感到震驚,因為就在破產前幾周,其貸款價格還處於高位,隨後在短短數日內便崩潰式跌至三折左右。

事件迅速在華爾街引發激烈辯論。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將此定性為一次「孤立性的失誤」,並維持對整體信貸市場的建設性看法。

然而,曾因做空安然而一戰成名的傳奇投資人Jim Chanos則發出嚴厲警告,稱這可能是私募信貸市場危機的“第一聲驚雷”,並將其與當年的安然醜聞相提並論。

目前,更廣泛的信貸市場表現依然平靜,多數投資者傾向於將此視為一個孤立事件。 但美國銀行的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指出,鑒於高收益債券與投資級債券的利差存在擴大風險,建議進行一些“戰術性美元敞口”以對沖潛在的信貸事件。

一場“出人意料”的崩潰

First Brands的倒塌速度之快,令市場措手不及。 據摩根士丹利回顧,該公司在7月啟動再融資計劃,但到8月初因其會計操作引發質疑而被迫暫停。 隨後,部分貸款人要求提供一份“盈利品質”報告。

轉捩點出現在9月22日,標普和穆迪雙雙將該公司評級從B+/B2下調至CCC+/Caa1,理由是其使用的保理和供應鏈融資帶來了急劇上升的再融資風險。

評級下調后,其貸款價格迅速從票麵價值的80%以上跌至30%區間的中低位。 僅僅六天后,公司便申請了破產保護。

孤立事件還是系統性警報?

對於First Brands事件的影響,華爾街觀點分歧。

摩根士丹利的固定收益策略師Vishwanath Tirupattur認為,更廣泛的信貸市場基本面看起來是“建設性的”,上市公司普遍的槓桿率和利息覆蓋率指標並未顯示出信貸過度。 此外,美聯儲未來降息的預期也將減輕企業的利息負擔。

因此,他們傾向於認為First Brands的破產更像是一次“孤立性的失誤”,而非不祥之兆。

然而,美國銀行的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則表達了更為謹慎的看法。

他指出,儘管固定利率汽車ABS利差等指標保持穩定,顯示市場認為危機蔓延的可能性不大,但次級消費信貸領域(如Tricolor、CarMax、First Brands)已出現裂痕。 他認為,持有美元是“對沖信貸事件的最佳選擇”。

Hartnett說道,好消息是,目前信貸市場的危機不太可能蔓延至更廣泛的宏觀經濟或市場中去,但鑒於高收益債券-投資級債券利差從200個基點的窄幅區間擴大,因此有必要進行一些戰術性美元敞口。

“末日博士”的安然式警告

在傳奇空頭Jim Chanos看來,First Brands的破產揭開了私募信貸市場危險的「黑箱」。。

華爾街見聞寫道,Jim Chanos警告稱,這個規模達2萬億美元的市場,正通過不透明的多層結構,為優先債務許諾著不可能的“股權級回報”,這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次級抵押貸款如出一轍。

據媒體報導,破產調查發現,First Brands的創始人Patrick James同時控制著集團及其部分表外融資實體,Chanos稱之為“巨大的危險信號”。 調查人員還在審查該公司是否存在多次質押同一批票據的行為。

由於First Brands是私人公司,其財務資訊僅對簽署了保密協定的數百家貸款機構開放,導致資訊極度不透明。 據報導,高盛的交易員在公司申請破產前幾小時才發現其高成本借貸的跡象。

Chanos表示,這一幕讓他想起了當年做空的安然。 與安然一樣,First Brands也大量使用了表外融資工具,但其作為私人公司,資訊比當年的安然更加隱蔽。

Chanos評論道:「不透明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特性,而不是一個缺陷。 “他認為,在當前這個他稱之為”欺詐的黃金時代“里,下一個”安然“或許正在這個缺乏監管的巨大市場中悄然發芽。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使用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 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 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