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20:28 第一財經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美國政府債務已然是一頭灰犀牛,讓全球金融市場如鯁在喉。
16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宣佈,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同時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 至此,國際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已悉數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拉下最高級別,警示美國國債或將不再被當作無風險資產。
上兩次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降級,分別發生於2011年8月和2023年8月,標普全球評級、惠譽評級將美國評級從AAA下調至AA+,都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激烈反應。 這次由於穆迪的公告時間在美股收盤后,市場反應時間有限,但19日美國金融市場如何反應,對投資者來說將充滿變數。
這三次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降級,都離美國債務觸及上限的“X date”不遠,都與美國政府債務的不可持續直接相關。 穆迪在公告中指出,此次下調反映出美國政府債務與利息支付比例在過去十多年中持續攀升,赤字將從2024年佔GDP的6.4%擴大至2035年的9%; 並預計到2035年,包括利息支出在內的強制性支出將占美國政府總支出的78%,高於2024年的73%。
不同於2011年8月首次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降級的影響,因為如今合格抵押品的條件已放寬到3A以下,當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調降,大致不會如2011年觸發市場瞬間的恐慌,但其給市場帶來的風險敞口確是實實在在的。
針對美國赤字財政的不可持續,不同於民主黨政府傾向於通過向富人徵稅,平衡赤字,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的對外增加關稅、對內減稅、通過DOGE削減財政支出、去監管等降低經濟社會運行成本,及開創“特朗普金卡”籌資、對非公民海外匯款徵稅等,都在不同程度圍繞著可持續美國財政預算和赤字經濟展開。
歷屆美國政府都重視美國財政赤字問題,緣於美國國債在美國乃至全球政經領域的極端重要性,即若美國財政赤字的可持續性問題無法獲得系統性解決,那麼失去最高主權信用評級后,美國國債將很難在金融實務中被看作完全安全資產,這會極速提升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抬高全球金融市場風險資產的風險溢價,提高全球經貿體系的運行成本和融資成本等, 導致市場需更多額外資本吸附美國國債收益率陡峭帶來的敞口風險。
這不利於全球經濟增長,並加劇新興經濟體美元流動性成本,增加新興經濟體的風險壓力。 畢竟,若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完全無緣最高信用評級,即便美聯儲採取降息舉措,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也不一定會隨之回調,反而相比3A的公司債,市場需要為美國國債計提與其信用評級匹配的風險溢價。
當然,市場最大的擔心是一旦美國國債無法被看作無風險資產,那麼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之錨就會喪失穩定性,加劇全球金融市場乃至國際經貿體系的波動性。 正因為如此,穆迪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不僅發佈的是美國政府財政赤字病重通知單,更是美國國會兩黨縫合分歧的警示函,進而在美國引發新的博弈。
顯然,美國要保持赤字財政可持續性,讓美國主權信用重返最高級別,需跨黨派縫合分歧,需政府機構重構,及美國財政結構重塑。 一旦美國版減稅、簡政放權等獲得實質性推進,稅收-公債替代效應將獲得突破,即通過公債籌集資金,將在整個經濟形成跨期遞延稅款,減稅等帶來的即期儲蓄,在去監管場景下,成為私人部門財富創造的資本,將為未來創造更大稅基平抑現時赤字財政風險。
流落知無憾,危機實飽經。 美國赤字財政如同一頭灰犀牛,長期以來讓投資者飽經風霜,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厄運一百日、危機九十遭”的確定性風險,評級機構對美國主權信用的降級,警示美國政府需承擔起大國責任,將赤字財政擺渡到可持續軌道上來,同時這也警示持有大量美元資產頭寸的投資者,做好自身風險壓力測試,做好風險資產配置,平衡好風險敞口,正視美國主權信用降級事件, 基於風險的相對價格來配置資產。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