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Exchange Rate 匯率・新聞

高盛首席宏觀研究員:「流動性敘事」驅動一切,美元的下跌與「1970年代」如出一轍,風險是1979重演

高盛首席宏觀研究員:「流動性敘事」驅動一切,美元的下跌與「1970年代」如出一轍,風險是1979重演

2025年09月17日 11:51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華爾街見聞

高盛警告,外國央行黃金持有量30年來首超美債,反映對美國債務信任度侵蝕。 當前市場重演1970年代模式:美元持續貶值、央行對政府債務信任削弱、流動性敘事主導,類似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景象。 本周美聯儲的鴿派立場將延長經濟週期,但寬鬆流動性與系統性不信任並存。 真正風險在於長端利率穩定性,若長債市場斷裂,將暴露金融脆弱性。

高盛首席宏觀研究員Paolo Schiavone警告,當前市場正重演1970年代模式,美元對實物資產的持續貶值、央行對政府債務信任的削弱,以及“流動性敘事”主導一切的現狀,都讓人想起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的情景。

Schiavone指出,一個關鍵的結構性信號是,三十年來外國央行持有的黃金首次超過美國國債,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夕的1960年代末期,當時歐洲各國央行紛紛質疑美元地位並湧入黃金。 這一轉變直接反映出市場對美國政府債務的信任度正在被侵蝕。

(30年來,外國央行持有的黃金首次超過美國國債)30年來,外國央行持有的黃金首次超過美國國債

在此背景下,美聯儲的鴿派立場及其降息預期正在延長當前的經濟週期。 金融條件的放寬可能推動經濟在2026年重新加速,這為風險資產注入了上漲動力。 Schiavone認為,這與1990年代中期美聯儲的“預防式降息”頗為相似,當時此舉成功延長了經濟擴張並點燃了新一輪股市飆升。

然而,寬鬆的流動性與系統性的不信任感正在市場中同時上演。 Schiavone強調,儘管短期內流動性壓倒一切,但真正的問題在於長端利率能否保持穩定。 如果長端債券市場出現突然斷裂,將迫使政策制定者直面金融系統的脆弱性,整個周期的終結方式可能並非源於經濟疲軟,而是信任的喪失。

寬鬆預期延長週期,市場重演「90年代」?

歷史表明,美聯儲在非衰退時期的降息往往是股市的助推劑。

在1984年、1995年和2019年,類似的降息舉措都成功推動了股市走高,其前提是市場相信經濟疲軟只是暫時的。 Schiavone認為:

當前的情況甚至更有利,美聯儲降息的部分原因是修正了此前對就業市場的衡量誤差,這意味著股市在獲得更低貼現率的同時,無需下調對經濟增長的預期。

在這種情境下,只有利率市場關心數據修正,而股票市場則享受著估值提升的好處。 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也認為,只要勞動力市場放緩而非惡化,這一觀點就將得到鞏固。

黃金與加密貨幣崛起,信任正在流失

市場在狂熱或混亂中才能蓬勃發展,而今天兩者兼備。

Paolo Schiavone指出,以加密貨幣為代表的資產崛起,其本質與1970年代的黃金類似,都是作為對沖通脹、不信任和政治失序的工具。

如今黃金的漲勢也讓人回想起2008至2011年,當時量化寬鬆政策動搖了人們對法定貨幣的信心,投資者紛紛湧入硬資產。

這種不信任感背後是系統性因素。 民粹主義和不平等的加劇,使得社會對現有體系的信任出現裂痕。

這類似於1930年代,當時精英階層囤積黃金,資本向海外尋求避險; 如今,投資者正通過分散配置到各類風險資產中,以逃避法定貨幣的貶值。 美聯儲的鴿派立場,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

流動性掩蓋下的美元貶值與長債風險

“流動性敘事驅動一切,流動性勝過基本面”,這是Paolo Schiavone對當前市場的核心判斷。

即使基本面存在隱憂,例如財政預測如同“幻想”,但市場只關注短期流動性的充裕程度。 這與2000年代格林斯潘提出的「謎題」相似,當時儘管美聯儲收緊政策,但全球資本流動依然壓低了長期收益率。

在這種背景下,美元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經歷一場隱蔽的貶值。 它並非兌其他貨幣走弱,而是兌真實資產——股票、房地產、加密貨幣——的購買力在下降。

這與1970年代美元的價值轉移到黃金、石油和房地產中的情況如出一轍。 Paolo Schiavone認為,債券如今可能也正走在同一條路徑上。

長期來看,由於財政主導地位日益凸顯,長期債券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熊市,其“無風險”標籤已被侵蝕,情況甚至可能比1940至1950年代更糟。

長端利率穩定是關鍵,真正的風險是1979重演

Paolo Schiavone總結道,當前市場的良性前景完全取決於長期債券收益率能否保持穩定。

如果收益率維持在低位,充裕的流動性和鴿派的央行將繼續為風險資產提供上漲動力。

然而,一些結構性扭曲正在為未來的脆弱性埋下伏筆,例如美國房地產市場史無前例的“抵押貸款鎖定”問題,這使得政策寬鬆難以有效傳導至房地產,與1990年代的日本有相似之處

(美國未償還貸款的實際抵押貸款利率為4.11%,新增30年期抵押貸款利率超過6.43%)

真正的風險並非一場典型的經濟衰退,而是“1979時刻”的重演——長期債券市場的突然崩潰,迫使政策制定者不得不直面脆弱性並採取激進措施。

Paolo Schiavone警告,本輪週期可能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不是因為經濟疲軟,而是因為信任的喪失。

在此之前,國防、核能和人工智慧等結構性主題,以及被市場遺忘的銅、石油等大宗商品,仍可能在流動性驅動下成為焦點。

(對比不斷新高的黃金,銅和石油的倉位仍處低點)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使用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 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 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