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9日
今年「有庠創新論壇」校園公益講座列車首次駛入新竹,於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竹科實中)舉辦,而擔任講者的第十八屆有庠科技獎講座得主,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的電子物理學系講座教授陳永富,則對風城毫不陌生。
機會是給身心健康準備好的人
202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團隊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陳永富教授不但入選「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0)」,更在光學領域排名全球百大,其科研教學生涯圍繞著新竹打轉。他從小立志成為「不一樣」的老師,卻對該成為何種老師不設限,學習電子工程時發現半導體與電晶體多為物理學家發明,而走向電子物理學,一路上專注於研究本質。
只要掌握技巧,考高分與好成績其實不難,但科學研究要持之以恆必須身心平衡,「身心健康,機會都在。」身體健康可透過運動達成,喜歡運動的陳永富教授認為研究與運動皆須從中找出樂趣,有好教練與同好,加上正確方法才能持續。
心理健康仰賴自信,如何培養自信? 2015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本庶佑教授(Tasuku Honjo)的6C論—好奇心(Curiosity)、勇氣(Courage)、挑戰(Challenges)、持續(Continuation)、專注(Concentration)與信心(Confidence),完美闡釋科研生涯的心路歷程。
基礎是科學研究的關鍵實力
回想當年碩一下學期時期,陳永富教授交出第一篇英文報告,未料老師覺得「寫得很零亂不知從何改起」,確認研究與實驗流程無誤後,他利用寒假再讀過高中英文文法書,寫完所有題目。直攻博士的四年研究所生涯中,老師們無法理解他英文寫作之所以進步,其實來自盤點重整英文文法,「溫故而知新,」陳永富教授說,科研很容易熱衷追求新知新事物,殊不知基礎更為關鍵,不時回頭確認根本,才有新動能。
他也透過古今中外科學家們的故事和同學們分享科學的學習本質: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對科學感興趣,行醫餘暇研究數學與物理,發表了影響後世的橢圓偏微分方程式,由此可知不論大家日後從事何種行業,未來不見得就與科學無關;「聲學之父」克拉尼(Ernst Chladni 1756-1827)發展出利用振動板上的沙粒顯示出獨特圖案–「克拉尼圖形」,這「看得到的聲音」背後其實是由許多數學與物理基礎學科支持,顯見基礎科學學科的重要性。
不讓習慣性放棄侷限你自己
法國化學家格林尼亞(Francois Grignard 1871-1935)因發明格氏試劑獲諾貝爾化學獎,年輕時放蕩不羈,受打擊後深自反省,最後成為一名扎實學習的傑出科學家,從他的認真向學歷程獲得啟發,陳永富教授大方分享做研究時跟隨指導教授的秘訣—讀過每篇老師的研究論述,將老師研究的實驗都親身做過一次,將之轉化成屬於自己的學習能量。
以電影「醉後大丈夫」中的老周一角聞名的美國演員鄭肯(Ken Jeong),他同時也是內科醫生。醫學院一年級時,鄭肯因成績差而想退學前往好萊塢闖蕩,老師勸他堅持下去,不要養成習慣性放棄的心態。即便花費雙倍努力也只能達到別人八成的成績,他依舊完成學業考取證照,如今鄭肯演戲之餘也行醫助人,給病人帶來「老周給我看病」的意外驚喜,陳永富教授以此勉勵同學們不因一時挫敗而輕言放手:「不要侷限你自己。」他期勉同學們無須為證明自己勉強做決定,常保身心健康,以同理心看待世界,讓每一步都是養份。
陳永富教授於2020年獲得有庠科技獎後,次年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在這項遠東集團為紀念創辦人徐有庠先生而設立,旨在獎勵台灣新興科技領域傑出人才的專業獎項中,不乏中研院及其他世界專業學術大獎得主,有庠科技獎因此不但為台灣科技領域重要獎項之一,更具有同步世界標準的崇高地位。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1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