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Economic 經濟・新聞

美國高關稅為何沒推高通脹? 關鍵在「有效關稅率」沒那麼高

美國高關稅為何沒推高通脹? 關鍵在「有效關稅率」沒那麼高

2025年08月15日 19:34 環球市場播報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最新研究顯示,進口商實際繳納的關稅強度遠低於“名義”公告的水準,這大大弱化了物價的上行壓力。 巴克萊用美國普查數據測算,5 月的加權有效關稅率約為 9%,低於按政策公告推算的 12%。 原因在於:超過一半的進口仍免稅,且企業與消費者已把採購轉向關稅較低的來源地或轉用本土替代。 摩根大通(290.49-3.67-1.25%)也得出類似結論。

這有助解釋為何通脹沒有如預期那樣大幅飆升。 儘管 7 月生產者物價月增創三年新高,進口傢俱等品類價格在抬頭,但上半年總體通脹韌性仍強。 賓大沃頓預算模型估算,新關稅 1–6 月帶來 585 億美元關稅收入,但並未立刻轉化為全面物價衝擊。

關稅覆蓋面目前也沒想像中那麼廣。 巴克萊測得 6 月只有 48% 的美國進口實際被徵稅; 醫藥、部分電子與半導體、以及來自低稅夥伴的商品存在豁免,含有一定比例美國成分的商品還有部分豁免。 不過,銀行預計有效稅率後續會抬升:一些豁免與漏洞可能收緊,小額包裹的 800 美元免稅也將被暫停,且個別行業名義稅率仍有上調威脅。 巴克萊認為,加權有效關稅率最終或升至約15%(當前約10%,去年約2.5%)。 其他機構用不同口徑測得更高的消費者端「有效稅率」,但也承認企業實際支付通常更低。

企業層面的傳導也在滯後發生。 不少公司年初搶跑進口,導致之後幾個月進口回落; 隨著庫存消化,它們要麼開始承擔更高關稅、要麼面臨少貨可賣,價格因此逐步上調。 一些企業已明確將從秋季起分批提價(漲幅視品類而定),以「溫水式」方式把部分關稅成本向下游傳導。 總體而言,真正的關稅衝擊更像是慢慢滲出,而不是一次性爆發。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