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Economic 經濟・新聞

“隱性通脹”:特朗普的關稅如何逐步推高美國消費者成本

“隱性通脹”:特朗普的關稅如何逐步推高美國消費者成本

2025年08月25日 17:35 環球市場播報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當眾多進口商品被徵收關稅時,總得有人來承擔這筆成本。

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稱,這筆成本由外國及海外企業承擔。 但有證據表明,美國消費者與企業才是在為政府將其作為核心政策工具的關稅買單。

“事實已經證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階段,關稅也沒有給美國帶來通脹或其他任何問題,反而只有巨額資金湧入美國財政部的金庫,” 特朗普本月早些時候在其社交媒體平臺 “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發帖稱,“此外,有證據顯示,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甚至不需要支付這些關稅,主要是企業和政府(其中很多是外國的)在買單。 ”

特朗普的帖子中並未為其主張提供任何佐證。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卻指向相反結論:經濟數據、學術研究、企業開支情況以及民眾的親身經歷均表明,正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因關稅面臨著日益攀升的成本。

隨著更多關稅生效,且已有關稅對供應鏈的影響進一步加深,未來數月乃至數年,這一負擔預計只會愈發沉重。

最新數據揭示了什麼

若外國出口商在承擔關稅成本,那麼在美國經濟數據中可體現這一點的一個可能途徑,就是看他們是否在降低徵收關稅前的出口價格。

若情況屬實,美國進口價格(不含關稅、保險及運輸成本)應會呈現下降或走低趨勢。

但泛歐巨集觀經濟諮詢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近期發佈的報告顯示,近幾個月的進口價格數據基本保持穩定。 自去年 11 月大選以來,進口價格上漲了 0.5%; 而自今年 3 月(大部分新關稅政策於此後宣佈)以來,進口價格也上漲了 0.2%。

泛歐巨集觀經濟諮詢公司經濟學家撒母耳・湯姆斯(Samuel Tombs)與奧利弗・艾倫(Oliver Allen)在 8 月 19 日的報告中寫道:“此前有一個看似合理的觀點,即 2024 年末至 2025 年前三個月期間,企業為規避後續關稅而提前囤貨,導致商品進口量飆升至歷史高位,這支撐了當時的進口價格。 “”這使得外國出口商訂單充足,因此幾乎沒有動力通過降低徵收關稅前的價格來維持競爭力。 但即便 2025 年第二季度商品進口量大幅回落,進口價格仍保持堅挺,這表明未來進口價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

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美國經濟研究主管奧盧・索諾拉(Olu Sonola)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對進口價格數據的更細緻分析顯示,來自中國的進口價格略有下降,但對於絕大多數國家的進口商品而言,價格基本持平。

“這說明所有關稅成本都由進口商承擔了,” 他說,“現在的問題是,承擔成本的是製造商、零售商,還是進口這些商品的小企業? 他們現在必須弄清楚,『這筆成本我能自行承擔多少,又該轉嫁給消費者多少? ’”

他補充道:「他們很可能會將大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

截至目前,消費者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受到價格大幅上漲的衝擊。

高盛(738.79-3.10-0.42%)集團(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 8 月 10 日發佈的估算顯示,截至今年 6 月,美國消費者已承擔了 22% 的關稅成本,而到 10 月這一比例預計將升至 67%。 這一評估結果導致特朗普要求這家投資巨頭解僱其首席經濟學家。

高盛經濟學家表示,他們預計關稅的直接成本中,約 70% 最終將由消費者承擔; 若計入國內生產商漲價帶來的溢出效應(此類情況已發生且預計將持續,下文將詳細說明),消費者承擔的總成本比例可能會升至 100%。

關稅引發的價格上漲之所以是一個 「緩慢升溫」 的過程,原因有很多:企業在關稅生效前囤積了大量商品; 供應鏈各環節的主體共同分擔了上漲的成本,從而減輕了零售端的壓力; 此外,特朗普在關稅政策上 「時斷時續」 的做法意味著,大部分關稅在數月後才正式生效,且許多商品(至少目前)可享受豁免。

與此同時,通脹水準保持相對溫和,背後既有積極原因,也有消極原因:關鍵領域持續的通縮趨勢(表明疫情期間的物資短缺與價格飆升局面在持續緩解);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下汽油價格下跌(較去年 7 月下降 9.5%); 以及旅遊等領域消費者需求低迷。

儘管如此,近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通脹報告仍顯示,美國高度依賴進口的部分商品價格出現上漲,包括家居用品、床上用品、工具、玩具及體育用品等。

關稅引發的 「隱性通脹」:緩慢卻持續的成本壓力

哈佛商學院教授阿爾貝托・卡瓦洛(Alberto Cavallo)及其同事最新發佈的研究顯示,截至 8 月 8 日,進口商品價格比關稅生效前的趨勢預測高出 5%,國產商品價格則高出 3%。

卡瓦洛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他預計關稅成本向消費者的轉嫁將以穩定的幅度持續進行,但在某些情況下,轉嫁程度可能會受到產品類別及行業競爭力的限制。

“我認為,我們可能需要一年多時間才能看到這些關稅帶來的部分影響,” 他說,“但一年後,甚至兩年後,我們會發現,即便消費者起初沒有察覺到價格上漲,他們最終還是承擔了相當大一部分關稅成本。 ”

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上周發佈的新研究顯示,無論是直接受關稅影響的企業,還是未受直接影響的企業,均預計今年將提高產品價格。

亞特蘭大聯儲的數據顯示,2024 年底,受訪企業預計未來一年將把產品價格提高 2.5%; 而到 2025 年 5 月中旬,這一預期漲幅飆升至 3.5%。 該研究還發現,有無海外業務的企業,其價格上漲預期幾乎沒有差異。

不過,調查顯示,服務提供者預計將出現更為顯著的價格上漲,這引發了人們的疑問:此類價格上漲是否會像三年前那樣引發通脹衝動。

亞特蘭大聯儲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關於關稅影響,最主要的擔憂是我們是否會經歷與疫情期間類似的情況。 也就是說,價格壓力是否會超出進口關稅提高直接影響的商品價格範圍,向其他領域擴散? ”

古根海姆投資公司(Guggenheim Investments)美國經濟學家馬特・布希(Matt Bush)在接受 CNN 採訪時表示,但預計未來數月,關稅成本向消費者的轉嫁將是一個漸進且漫長的過程。

“企業表示,他們正與供應商和消費者合作,共同分擔部分成本負擔,” 布希說,“他們確實表示,目前願意自行承擔一部分成本。 但我認為,當企業意識到這些關稅不會下調時,他們就會開始將更多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

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96.07-0.76-0.78%)(Walmart)也在週四表達了類似觀點:沃爾瑪 CEO 道格・麥克米倫(Doug McMillon)表示,受關稅影響,公司成本每周都在上升,但會 “盡可能長時間地” 努力保持低價。

長期來看,小幅且逐步的價格上漲可能讓部分消費者更容易承受; 但對另一些人而言 —— 尤其是那些預算幾乎沒有彈性的人群 —— 這種 「緩慢升溫」 的成本壓力,很可能感覺像是 「緩慢失血」。。

“遺憾的是,美國低收入群體非常擅長精打細算,努力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美國海軍聯邦信貸聯盟(Navy Federal Credit Union)首席經濟學家希瑟・朗(Heather Long)在給 CNN 的電子郵件中寫道,“他們可能某一周不吃肉、不買咖啡,只為給孩子買雙鞋; 下一周可能為了支付電費和醫療費而拖欠車貸。 他們始終在不斷權衡,把錢用在當下最緊迫的需求上。 ”

朗補充道,零售商和各大品牌深知許多美國人靠薪水度日,因此他們採用 「隱性通脹」(sneakflation)的方式,將關稅成本以小幅遞增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希望消費者不會察覺,或能更好地承受這種價格上漲。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