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14:58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華爾街見聞
根據IMF預測,到2030年美國政府總債務佔GDP比重將從目前水平飆升超20個百分點,達到143.4%,刷新疫情後創下的歷史紀錄。 到2030年,義大利和希臘的政府債務比率預計都將呈下降趨勢,而美國的債務佔GDP比率仍將持續上升。 美國擁有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借貸能力遠超歐洲國家,這一轉捩點仍具有標誌性意義。
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正加速惡化,本世紀首次將超越義大利和希臘這些曾因脆弱公共財政而陷入危機的歐洲國家。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顯示,到2030年美國政府總債務佔GDP比重將從目前水準飆升超20個百分點,達到143.4%,刷新疫情後創下的歷史紀錄。
IMF估算,美國預算赤字將在2030年前每年都保持在GDP的7%以上,成為該機構追蹤的所有富裕國家中赤字率最高的經濟體。 相比之下,義大利和希臘的政府債務負擔預計將在本世紀末呈下降趨勢,兩國正嚴格控制預算赤字。
到2030年,義大利和希臘的政府債務比率預計都將呈下降趨勢,而美國的債務佔GDP比率仍將持續上升。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這一上升趨勢將延續數十年。
儘管美國擁有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借貸能力遠超歐洲國家,但這一轉捩點仍具有標誌性意義。 Amundi投資研究所全球巨集觀主管Mahmood Pradhan表示,這是一個象徵性時刻,根據CBO的預測,美國債務將繼續上升——這就是長期赤字的影響。
債務軌跡逆轉:美國升、歐洲降
根據IMF本月發佈的數據,美國政府總債務佔GDP比重將從當前水準上升超過20個百分點,到2030年達到143.4%。 這一廣義債務指標涵蓋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低於義大利和希臘水準。
義大利和希臘曾因脆弱的公共財政狀況長期被經濟學家警示。 兩國在2010-2012年歐元(1.16570.0013, 0.11%, )區主權債務危機中首當其衝,希臘更需要IMF和歐盟監督下的救助和債務重組。 但如今形勢發生逆轉,這兩個歐洲國家通過嚴格控制預算赤字,債務負擔預計在本世紀末將呈下降趨勢。
ING美國經濟學家James Knightley指出:「許多美國政治家和投資者對歐洲及其緩慢增長和困境重重的經濟體有些輕視,但當你看到這樣的指標時,討論就變了。 」
特朗普政府未能扭轉局面
美國聯邦赤字在拜登政府期間快速擴大,儘管失業率徘徊在歷史低位附近。 IMF的預測顯示,官員們認為特朗普政府在解決這一問題上進展有限。
美國財長貝森特的經濟顧問Joe Lavorgna本月表示,特朗普政府已在削減開支和通過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增加收入方面取得進展。 Lavorgna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人們忽略的事實是,今年財政赤字的大部分改善是從4月份開始的。
Peterson Institute智庫的Joe Gagnon表示,美國的政治局面使得難以看清無論誰執政都能如何縮小該國巨大赤字。 “民主黨不想削減開支,共和黨不想增稅,”Gagnon說,“他們都想堅持這一立場。 我不知道這種動態何時會改變。 ”
義大利財政紀律獲認可
相比之下,義大利儘管長期因GDP增長乏力而難以遏制債務負擔——IMF預測其今年增長率僅為0.5%,2026年為0.8%,義大利總理Giorgia Meloni政府因努力削減羅馬的預算赤字而贏得外國投資者讚譽。
今年,義大利預計將實現GDP 0.9%的基本盈餘,高於最初預測的0.5%。 羅馬預計今年財政赤字佔GDP的3%,而在Meloni 2022年上臺時這一比例為8.1%。 這將使義大利比計劃提前一年退出歐盟的過度赤字程式。
DBRS Morningstar本月將義大利主權評級從“A low”上調至“BBB high”。 分析師表示,義大利加強公共財政的努力得益於從歐盟疫情恢復計劃獲得的超過2000億歐元資金。 Scope Ratings主權評級團隊副主管Carlo Capuano表示,義大利還受益於勞動力市場回暖和稅收徵收改善,部分歸功於數位支付使用增加。
可持續性存疑
另一項指標——凈政府債務(抵消金融資產后)——顯示到本世紀末美國仍將比義大利負債水準低約10個百分點。 Gagnon表示,凈指標更能反映美國的債務負擔,因為它更貼近投資者需要持有的債務部分。 “但這一淨指標也在上升,”他說。 IMF預計義大利凈債務負擔將從2028年開始下降,但未提供希臘的凈債務預測。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現為伯克利大學教授的Maury Obstfeld表示,任何認為美國財政狀況可持續的預測“必須基於對未來美國生產率增長、關稅收入、人口結構或利率的一廂情願,或者可能是以上所有因素”。
高盛歐洲高級經濟學家Filippo Taddei評價義大利時表示:“財政政策持續保持謹慎態度。” 這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儘管美國擁有全球儲備貨幣賦予的更強借貸能力,但持續攀升的債務軌跡正引發對其長期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