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Stock Market 股市・新聞

AI商業模式要翻車?科技博主深扒OpenAI「財務黑洞」:燒錢速度是公開數據的三倍,收入被誇大且無法覆蓋成本

AI商業模式要翻車?科技博主深扒OpenAI「財務黑洞」:燒錢速度是公開數據的三倍,收入被誇大且無法覆蓋成本

2025年11月13日 09:27 市場資訊

AI商業模式要翻車?科技博主深扒OpenAI「財務黑洞」:燒錢速度是公開數據的三倍,收入被誇大且無法覆蓋成本

華爾街見聞

科技博主Ed Zitron援引內部文件披露,OpenAI存在巨大的「財務黑洞」,其真實推理成本可能高達公開數據的三倍,而通過微軟分成反推的收入却遠低于官方宣傳,導致收入難以覆蓋驚人支出。若數據屬實,不僅OpenAI的商業模式面臨可持續性質疑,整個生成式AI行業的盈利前景也將被徹底顛覆。

一份據稱來自OpenAI內部的文件,正對這家人工智能巨頭的財務狀况和整個生成式AI行業的商業模式構成嚴峻挑戰。

文件內容顯示,OpenAI的實際運營成本可能遠超外界想像,而其收入則被顯著誇大,這使得其高昂的運營成本與收入之間存在一條驚人的鴻溝。

此次引發震蕩的源頭,是知名科技博主、時事通訊《Where‘s Your Ed At》的作者、同時也是科技行業尖銳批評者——Ed Zitron。他一方面通過個人媒體平臺激烈批評人工智能行業,預言其泡沫即將破裂;另一方面,他經營的EZPR公關公司却曾為多家AI初創公司提供公關服務,這種既批判AI又為AI公司代言的雙重角色,使他成為科技界一個頗具爭議的聲音。作為深諳行業運作規則的「內部人士」,他却堅信當前AI熱潮本質上是資本催生的泡沫,並以其標志性的激烈言辭預言著整個行業的「審判日」即將來臨。

Zitron在其博客發布文章,該文章援引其看到的文件數據稱,OpenAI僅在微軟Azure雲平臺上的模型「推理」成本,就已達到驚人水平。例如,在2025年上半年,該項支出接近50億美元,而此前媒體報道的同期「收入成本」僅為25億美元。這表明,OpenAI的燒錢速度可能是公開數據的近三倍。

與此同時,這些文件還揭示了OpenAI向其主要投資者微軟支付的20%收入分成。通過這一數據反向推算,OpenAI的實際收入遠低于此前報道的數字。例如,2025年上半年,微軟獲得的收入分成對應的OpenAI營收約為22.7億美元,但這與媒體報道的43億美元相差甚遠。如果這些數據屬實,不僅OpenAI的財務健康狀况堪憂,整個AI大模型行業的盈利前景也將被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對于這些數據的準確性,微軟和OpenAI的回應顯得模糊。據瞭解,微軟一位女發言人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數字不完全正確」,但拒絕提供更多細節。OpenAI則未予置評,僅建議媒體向微軟求證。一位熟悉OpenAI的人士稱,這些數字未能提供「完整的畫面」。儘管無法得到官方證實,但相關方也未能提供有力證據來實質性地反駁這些數據。

驚人的成本黑洞:推理支出遠超收入

根據Ed Zitron披露的數據,OpenAI的運營成本(特指模型推理成本)與其收入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且這一差距比此前任何報道都要大。推理是類似ChatGPT的應用調用大語言模型以生成響應的過程,是其核心運營成本之一。

數據顯示,從2024年第一季度到2025年第三季度的七個季度裏,OpenAI僅在Azure上的推理計算支出就超過了124億美元。僅在2025年的前九個月,其推理成本就已高達86.7億美元。相比之下,The Information曾報道稱,OpenAI在2024年全年的推理成本約為20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成本」為25億美元。Zitron的數據顯示,真實成本幾乎是這些報道數字的三倍。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天文數字般的成本似乎與收入增長並不同步。數據顯示,即使考慮到收入增長,推理支出似乎仍在以更快的速度綫性攀升,完全吞噬了收入。這種模式讓人質疑,在當前技術和定價下,大模型業務是否可能實現盈利。

被誇大的收入?營收數據與公開報道存在巨大差异

除了高昂的成本,Zitron披露的文件還對OpenAI的收入提出了嚴重質疑。通過微軟獲得的20%收入分成款項,可以反向推算出OpenAI的最低收入水平,而這個數字與媒體引用或OpenAI自己透露的樂觀數據相去甚遠。

2024年度:文件顯示微軟當年獲得了4.938億美元的收入分成,這意味著OpenAI的收入至少為24.69億美元。然而,CNBC和The Information當時的報道預測,OpenAI 2024年的收入將在37億至40億美元之間。

2025年上半年:微軟獲得4.547億美元分成,暗示OpenAI同期收入至少為22.73億美元。而The Information的報道稱,OpenAI在該時期創造了43億美元的收入。

這些巨大的差异難以調和。就連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聲稱公司年化收入「遠超」130億美元的說法,也與文件所揭示的財務狀况格格不入。Zitron推測,公開報道的高收入數字可能源于對「年化收入」或「年化經常性收入」(ARR)的創造性計算方式,但OpenAI從未明確其定義。

複雜的合作關係與模糊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與微軟的財務關係極為複雜,並非簡單的投資與成本關係。據報道,雙方存在雙向的收入分成協議。微軟除了從OpenAI的收入中抽取20%外,還需要將其通過Azure OpenAI服務銷售模型所得收入的20%支付給OpenAI。此外,還有與Bing相關的收入分成和可能的版稅支付。

這種複雜的結構意味著,僅從微軟獲得的收入分成來推算OpenAI的總收入,得出的必然是「低估值」。然而,即便考慮到這一點,Zitron數據所揭示的成本與收入之間的巨大鴻溝依然難以解釋。

據瞭解,在向兩家公司求證時,《金融時報》並未得到明確的否認。微軟「數字不完全正確」的回應和一位知情人士「未能提供完整畫面」的說法,為市場留下了巨大的想像(或擔憂)空間。在沒有更具體反駁的情况下,這些泄露的數據可信度正在增加。

行業警鐘:AI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遭拷問

如果Zitron披露的數據哪怕只是部分準確,它也將對整個生成式AI行業敲響警鐘。這意味著作為行業領導者的OpenAI,其商業模式可能根本無法持續。

英國《金融時報》基于這些數據進行的推演顯示,按照目前的增長率,OpenAI的最低預估收入可能要到2033年左右才能覆蓋推理成本。如果再减去微軟20%的收入分成,那麽它可能「永遠」無法通過自身收入覆蓋推理成本。

這一發現對投資者和市場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連資金最雄厚、市場地位最領先的OpenAI都面臨如此巨大的財務壓力,那麽其他通用大模型供應商的處境又將如何?分析認為,未來只有兩種可能:要麽模型運行成本出現斷崖式下降,要麽面向客戶的收費標準必須大幅提高。然而,目前這兩種趨勢都未見苗頭,這讓生成式AI的商業化前景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責任編輯:于健 SF069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