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2日
你有想過,在你掏出錢包購買一項商品前,發生了哪些事嗎?不論你是買家還是賣家,都得搞懂消費者行為背後的決策過程。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
現代社會的消費行為不僅是為了「需要」,而是更多為了「想要」。
消費決策過程的5個階段:認知需求、搜集資訊、評估和選擇、購買決策、購後行動。
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更多「高峰體驗」,就能替這項消費帶來正面增強的效果。
什麼是消費者行為?
美國行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將消費者行為定義為:一項包含了個人和群體消費者的研究,試圖了解他們如何透過選擇、購買、使用、拋棄各項產品、創意、服務,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欲望。
在開發程度較低的地區,人們的消費只是為了滿足最低日常所需,但在資本主義當道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消費早已不僅為了「需要」(need),而是更多為了「想要」(want)。因此有了愈來愈多「非理性」的消費者,也讓行銷人員有了更多的操作機會。
不光是商場,連政黨、非營利機構也都可以利用消費者行為的解析,找到最佳行銷模式來宣傳候選人或推廣社會議題。
另一方面,消費者若能更多認識自己的行為模式、決策過程,也可以因此更多避開衝動的、不必要的消費。
消費行為決策的5個階段
從最一開始發現商品或服務的存在,到最終消費購買的過程之間,大致可以分成5個階段:
1.認知需求
消費者認知到某一項需求需要被滿足,因而萌生購買相關商品或服務的念頭,例如:經過飲料店時感到口渴;或是某天意識到自己的身材走樣,於是尋找住家附近的健身房。
需求之所以形成,經常是消費者自身內在因素與環境的外在因素交互影響而來的。
行銷人員必須辨識出這種形成途徑,並且透過品牌意識的建立,讓商品或服務產生記憶點與可信賴感,以至於當消費者有需求時,很快就能聯想到自家企業的商品或服務。
2.搜集資訊
當需求在心中產生後,消費者就會開始搜集產品或服務的相關資料,尋找滿足的途徑。
為了讓消費者搜集資訊的過程更順暢,企業常用的做法是展示使用經驗,像是使用者留言平台,讓搜尋中的潛在消費者能看到。
3.評估和選擇
消費者會依據資訊,在不同品牌之間開始進行比較,包括價格、品質、功能、外觀、附屬贈品等因素,都會對於消費者的選擇產生影響。
4.購買決策
完成評估後,消費者會做出最後的決策,選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此時,周遭親友的態度、自身經濟條件的變化,仍可能會影響決策。
5.購後行動
雖然購買行為已經發生,但行銷人員的工作尚未結束:企業必須了解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才能在未來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並且在消費者心中建立穩固的信賴關係,進而打造一群忠誠的消費者。
行銷人員如何運用消費者行為模式?
了解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後,行銷人員又該如何有效運用呢?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提出了幾項方法,可以對消費者行為帶來長期影響:
1.灌輸正面信念
當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更多「高峰體驗」(peak moments),也就是一種心理上的高度愉悅狀態,就能替這項消費行為帶來正面增強的效果。
麥肯錫引述了一項研究,發現在疫情爆發期間,約有15%的美國消費者嘗試了人生第一次的線上雜貨購物,其中有70%的消費者享受其中,最終有40%的消費者計劃在疫情過後繼續使用線上雜貨購物的服務。
研究人員發現,當消費途徑產生變化,也因此帶來更多高峰體驗:從前在雜貨店購物時,最可能發生的高峰體驗就是發現新奇的產品,但線上購物從商品準時送達、開箱、有時發現店家在裡頭夾帶了一張感謝小卡、甚至是免費贈品,都能創造不同的愉悅感。
2.以新產品來形塑新的消費行為
當消費者出現了新型態的消費模式,企業可以順勢推出與之符合的新產品,強化演變趨勢。
例如:卡夫亨氏公司(Kraft Heinz’s)發現疫情過後,越來越多消費者喜歡自己在家煮飯,因此就推出讓在家煮飯更輕鬆、更快速的產品,像是不同種類的醬料、配菜,進一步擴張了原有的目標市場。
3.善用情境提示(contextual cues)
情境提示可以是某項特定的時間、事件、場合等外在條件,引導消費者產生與產品更強烈的連結,讓消費行為(behavior)能夠昇華成為習慣(habit)。
例如:很多人們經常在前往社交場合之前先嚼幾粒口香糖,清潔口氣、或蓋掉口中的煙味,久而久之「社交場合」這個情境提示就讓購買口香糖這項「行為」逐漸轉變成為消費「習慣」。
一個看似簡單的消費,背後隱藏著許多影響決策的因子。現在,你能解析自己的消費行為模式嗎?
文/范仕仰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