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情緒總是受焦慮影響?3大方法,練習與焦慮「共存」

情緒總是受焦慮影響?3大方法,練習與焦慮「共存」

2023年09月20日

各種情緒中,許多人對於「焦慮」是最沒輒的。負面的情緒,或多或少都有跡可循,但焦慮是對「尚未發生」事件的情緒預判。若焦慮是一門功夫,我應該是武林高手。即便至今仍無法控制焦慮,但可以分享學習與焦慮「共存」的心理機制和方法。

如果焦慮是一門功夫,我應該是武林高手。

各種人會產生的情緒中,許多人對於「焦慮」是最沒轍的。不論是生氣、懷疑、悲傷、沮喪甚至妒忌⋯⋯,等等,多半都是對「已經發生」事件的一種情緒反應。

負面的情緒處理,或多或少都有跡可循,可以試著找出確切或是接近的發生點,對症下藥或尋求外力解套。

但焦慮往往是對於「還未發生」事件的一種情緒預判。

以工作來說,縱使才放完假,也許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卻已經開始預先焦慮了。

「案子是否順暢?」

「專案金額多與寡?」

「與客戶以及廠商的期許?」

「工作同事的關係?」

只要是無法百分百掌握的,都有可能成為焦慮的來源。

藉著面臨焦慮的開工文,除了對自己心戰喊話,也對在工作、日常生活中遭逢壓力,很需要調適的朋友,分享我跟「焦慮共存」的方法。

絕對不是「解決」喔,直到現在我也無法控制焦慮,而是想要分享學習著與焦慮「共存」的心理機制和方法。

一、起手勢:覺察和改變認知

我練習面對焦慮的起手勢,並不是試圖去「解決」而是從「認知」開始。

情緒有著太多面貌,表層或是內裡,都有可能偽裝成其他的情緒;比方說害羞可能會包裹著生氣、羨慕漸漸變成妒忌。

焦慮也是相同道理,可能是由某種負面的情緒逐漸轉變而成,所以當意識到狀況時,識別出「是否為焦慮」就是取決的第一步。

當識別完成後,開始思考現實的狀況,我有能力去改變、還是暫時束手無策。

如果是前者,則試著在夾縫中尋求解決、若是後者,則可以大量的去與身邊的人「討論」這件事情。

我個人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因為

當事情還無法改變時,要尋求的就暫時不會是解決之道,而是找到大家都會遇到束手無策狀態的一種「共感」。

排除掉「只有自己」在這種焦慮的絕望之中。

藉由了解並不是只有你是如此的一種共同感受,對於解決無助的焦慮感,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面對:用實作直面焦慮

許多人最大的工作焦慮,是來自對事情的「微完美」主義。

希望自己的提案、溝通或是簡報,都可以時刻呈現最完好的自己。

不是自始至終100分,而是焦慮細碎和表現度是否完整,這些看似雞毛的狀態,也慢慢堆積成了情緒上無法負荷的壓力。

焦慮很多時候,是來自應該要做,但遲遲未開始的狀態之中。

意思就是你明明知道後天要簡報,就是遲遲沒有動手去優化,而在等待時間流逝的同時,焦慮也勢必會點滴的持續擴大。

所以當認知到你的焦慮來自於「擔心」準備不足時,這時候千萬不要有著乾脆放著自然直的觀念。

假設你要去提案或是簡報,那就是拼命的去練習、練到很熟練的程度

此時你會發現除了焦慮,還多了一種情緒,叫做自信。

藉由增加對事件的自信,可以大幅度減低焦慮的產生因素。

三、記憶:把每次減焦的練習牢記心中

每次遇到的事情皆不相同,但不會相距太多,一定會有一些脈絡彼此是相通的。

情緒的面對也是,鮮少會遇到從頭到尾都不一樣的狀態,總是會在某次的挫折和處理中,感受到曾經遇過的影子或經驗。

前幾次面對時,焦慮會伴隨著不安、甚至包裹著恐懼,用複合的方式持續攻擊你的情緒。

體會和記住,對於每一次被攻擊之後的焦慮反饋和處理,讓腦袋去「習慣」這件事情至關重要。

其實焦慮在不在,絕對還在,但相對心中對於這次事件的「嚴重」程度,也會因為你的適應性增強,而讓其漸漸轉弱。

弱到你足以與之和平共存。

挫折在所難免,而焦慮更有可能俯拾即是,也許在這個混亂的時間之下,和平共處,更實際於一勞永逸吧。

文/Wawa Wu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285&page=1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