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我下定決心放棄高薪,也要搬回瑞典——幸福經濟學如何啟發了我?

我下定決心放棄高薪,也要搬回瑞典——幸福經濟學如何啟發了我?

2023年10月25日

如果你正在考慮是否應該延長工作時間,可以使用富蘭克林的方法列出利弊。你可以試著用幸福經濟學教導我們的內容,來決定每個原因的比重。

幸福經濟學家之間的最大的歧見在於,幸福是否有極限。有些人點頭,同意曲線會在過了某個點之後變得完全平坦,再多錢也不會帶來更多幸福感,連一點點都不會增加。這個點被稱為「飽和點」(satiation point),估計值各不相同,但根據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的計算,美國的飽和點約為年收入7萬5,000美元,1剛好略高於當地家庭的平均收入。如果有個美國家庭一年賺的錢比這個數字更高,康納曼與迪頓認為就是已經過了飽和點。所以他們會說,一旦你成為舒適的中產階級一份子,更多錢也不能買到更多幸福。

其他經濟學家不同意。他們認為幸福沒有極限。他們說,至少沒有證據證明幸福真的有極限。若是如此,飽和點理應不存在,曲線永遠不會變得完全平坦。儘管每1美元可以買到的幸福感愈來愈少,但是不管你多富有,金錢仍舊可以繼續購買幸福。史蒂文森與沃爾弗斯是這項觀點最著名的支持者。

爭論的焦點在於曲線圖右上方的曲線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有人說它變平了,有人說儘管坡度愈來愈小,但它還是在往上爬。如果你好奇結論是什麼,據我所知,沒有人認真的爭論過幸福曲線是否會開始往下走。

有幾個原因讓這個問題分外棘手,但是答案可能取決於幸福的衡量方式。康納曼與迪頓認為,要衡量人們的「感受」往往會有極限,而以坎特里爾階梯量表等工具來衡量人們的「評價」卻沒有極限。其中還牽涉到許多神祕的統計問題,但我不會拿細節去煩你。不過我們很幸運,不需要在這裡擔心這些事,因為下列建議不管幸福有沒有極限,都一樣適用。

讓我們再度回到修復世界的問題。我們要怎麼利用幸福經濟學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適合人類繁榮發展?

最明顯的啟示是,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平等。

假設大家想的都一樣,同意金錢的邊際幸福感確實會逐漸下降。現在假設你有多餘的1美元可以捐給別人。那麼,你應該把這1美元給窮人還是富人?如果你想將世界幸福總量最大化,幸福經濟學建議你應該把錢捐給窮人。如果你是政治家,必須在有利於窮人的干預措施和有利於富人的干預措施之間做出選擇,你應該選擇前者來促進幸福。甚至以俠盜羅賓漢式的手法,劫富濟貧、合理的重新分配金錢,也不失為可行的做法。只要窮人獲得1美元而增加的幸福感,比富人失去美元而減少的幸福感多,它就有可能奏效。

這個論點歷史久遠,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典效益主義時代。傑瑞米·邊沁指出,比勞工富有一千倍的國王也不可能比勞工快樂一千倍。他繼續說:「兩者距離的實際比例愈接近相等,幸福總量就愈大。」如果你想增加「幸福總量」,那麼就應該將國王的部分錢財送給勞工。最近,《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引用一位著名行為經濟學家的話:「他不明白怎麼可以有人在研究過幸福科學之後,不會發現自己開始在政治傾向上左傾」,原因在於:「資料說得很明白,如果以降低稅收等手段,提高那些過得舒適的人的生活水準,對改善他們的幸福感幾乎沒有作用,但是提高貧窮人民的生活水準,卻會產生巨大的差異」。請注意,富人階級是否到達飽和點並不重要,也不包括在這項論點的假設範圍之內。(但是,這項論點確實假設干預措施不會讓其他人受到任何傷害,在現實世界中,他們可能真的不會受到傷害,也可能會。)

如果經濟學家的工作只是為了促進統治階級的利益,我想所有人都會同意他們未免也太不稱職。

那麼,我們的個人生活呢?既然金錢可以買到幸福,是否代表獲得幸福的方式就是賺更多錢呢?不,其實不一定。

答案取決於為了多賺那些錢,你必須犧牲什麼。

然而,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如果你決心要賺更多錢,無法只靠冥想就能讓鈔票飛進口袋裡。(如果你有這種能力,請趕快和我聯絡。)你必須做點什麼,錢才會開始流動。你可能需要更努力工作,才能加快晉升速度。你可能需要拉長工時,也許需要自願多輪一班。或者,你可能需要換一份新工作。無論你選擇做什麼,勢必得要放棄一些東西。假設你決定拉長工時,那麼你陪伴家人與孩子的時間就會變少,睡眠時間也可能跟著減少,休閒時間自然也會受影響。而家庭時間、睡眠、休閒活動等條件,本來會(或是可能會)提高你的幸福感。拉長工時賺多一點錢所提高的幸福感,必須和減少家庭時間、睡眠、休閒活動失去的幸福感相比較,你才會知道這麼做是否真的值得。

為了增加工作時間,你所放棄的東西就是經濟學家所謂工作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機會成本的概念是現代經濟學的核心,應該列入每一個人的詞彙字典。某樣東西的機會成本是你除了它以外的最佳選擇,也就是在你選擇那樣東西時,你所放棄的最好的東西。經濟學家會告訴你,萬事皆有機會成本。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必然要拒絕其他選擇。如果你去看某部電影,那麼就不能在那段時間去看其他電影,你也不能在那段時間、用那筆錢去做其他許多事。看那部電影的機會成本,指的是其他選擇當中最好的那一個選項。如果你想當個理性的人,便要時時留意機會成本。拉長工作時間只有在得到的好處超過你用同一段時間去做其他事物的好處時,才算是理性的選擇。

如果你又窮又無聊,手上的時間多到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接受一份新工作的好處可能非常大,機會成本也很低。沒有其他困難的話,你應該接受這份工作。但是,如果你很富有又工作過度,還希望自己可以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那麼再拉長工作時間的好處可能很小,而且機會成本很高。如果可以選擇,你應該減少工作時間。就算不管收入多少,金錢都可以買到幸福,即使你想過得更幸福,也不一定要增加工作量。經濟學甚至可能會告訴你,你應該減少工作量。如果這樣做能讓你享受家庭時光、充足睡眠,以及休閒活動帶來的好處,接受較低的收入可能更符合你的利益。

經濟學家研究一旦人們拉長工作時間,幸福感會發生什麼變化,他們卻發現結果通常不大好。

正如我所說,主要還是取決於個人情況與個人偏好。但平均而言,在一般情況下,工作時間更長會讓幸福感降低。經濟學家隆尼·戈登(Lonnie Golden)與芭芭拉·威恩圖爾(Barbara Wiens-Tuers)就發現,加班會導致「工作壓力增加、過度疲勞、工作與家庭產生衝突」。當人們不得不加班時,賺取額外收入的正面影響會被負面影響給抵消。露西亞·馬西葉(Lucía Macchia)與艾希莉·威蘭斯(Ashley V. Whillans)共同構建一個和這項議題相關的資料庫,對七十九個國家、二十二萬人展開調查。她們發現,人們重視休閒多過工作的地方,不管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過得更幸福,其中包括荷蘭、澳洲與英國。

也許你會問:「這對我有什麼影響?」「我應該怎麼做?」嗯,就像育兒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所說,我只是來提供資訊,而不是來接管你的人生。不過,幸福經濟學可以幫得上忙。如果你正在考慮是否應該延長工作時間,可以使用富蘭克林的方法列出利弊。你可以試著用幸福經濟學教導我們的內容,來決定每個原因的比重。如果你已經賺了很多錢,優點欄中的「收入增加」就不應該有太大的權重。如果你所得不高,就應該提高它的權重。然後,再看看拉長工時的機會成本,也就是你必須為此犧牲的事物,思考它對幸福有什麼影響。如果你本來空閒時間就不少,那麼擁有更多休閒時間可能不會造成太大不同。如果你已經感到時間緊迫,那麼它就可能成為關鍵原因。以此類推,繼續評估。

我和家人就是這麼做,才下定決心離開薪水較高的美國,回到工作與生活更平衡的瑞典。這些方法與理論對我們非常有用,我希望這對你們也一樣有用。

 

文/埃里克‧安格納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452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