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人們沒有變得更幸福的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適應」(adaptation),這項概念基本上指的是你已經對某些事情習慣了。
想像你參加比賽,贏得一台新手機。最初,你可能對新手機和它的功能感到十分滿意。幾週的美好時光過去後,新奇感逐漸消失。你仍然覺得新手機的功能很有用,但你生活的主調卻逐漸被其他後來發生的事取代,不管是好事、壞事,還是乏味的事。於是,你因為新手機而獲得的幸福感可能逐漸減弱。同時,你的整體幸福水準可能慢慢恢復正常,或者接近正常。這就是適應;不管好事或壞事,人們都會適應。
人們適應好事與壞事的程度有時會讓現代人大吃一驚,反倒是三百年前的亞當·密斯卻一點都不驚訝。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關於一個人在意外中失去一條腿後裝上木頭義肢。起初,這個人哭泣、悲嘆且非常傷心,他想像自己的生活將永遠不一樣。但很快的,他意識到事故發生前所有(或至少大部分)讓他覺得快樂的事情仍然繼續存在。時間一久,他的心態也有所轉變,開始將木頭義肢視為不便,而非災難。
一個裝了木頭義肢的人無疑會過得很辛苦,而且也知道在餘生中,他必將繼續受苦,生活顯然會非常不便。然而,他卻能很快就以旁觀第三者的眼光看待這件事;儘管生活還是不便,他卻仍然可以享受自身和社交上所有帶來平凡愉悅的活動。
在這段短文裡,密斯不僅描述人們適應殘疾的事實,同時也寫出人們沒有想過原來他們可以適應這樣的事。這種現象被稱為「適應低估」(underprediction of adaptation)。適應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人們變得更富有後,並沒有如你想像那般變得更快樂。更多錢確實可以讓你購買更多的商品與服務,確實會增加幸福感,可是提升的幸福感可能很短暫。當幸福感消退時,我們可能發現自己仍處在得到更多錢之前的同一個水準上,或是相近的水準上。也因為適應力,我們在變得更富有後,幸福感不會像沒有適應力那樣急劇的上升。
對於想要一分錢一分貨去購買幸福的人來說,適應無疑是個壞消息。但還是有希望,因為我們對不同事物的適應程度不盡相同。
根據我的經驗,各種事物的適應程度差異巨大;書籍大概是最糟的一種。像許多學者一樣,我喜歡書,一看到新書就忍不住想買,也真的對我買下的新書感到興奮。但是在書寄到家裡時,我常常已經忘記自己曾經訂購過這些書。打開箱子欣賞封面後,我會把新買的書放在一堆還沒讀的書上頭,然後完全抛之腦後。只要我還可以拿到床邊那堆書最上面的那一本,我就會繼續買書。公正的說,堆積在家裡的那疊書並沒有帶給我很多快樂,我甚至不記得其中大部分的書。
相較之下,當我還在念研究所時,曾經花大錢買下一對相當不錯的音箱。這麼多年來,它們帶給我無窮的幸福。無論我是開心、悲傷、無聊、忙碌等,都用得上它們。而且,我似乎不會對高品質的音樂感到疲勞,可能是因為公共場所充斥著破音箱播放的糟糕音樂吧。無論如何,我至今還沒適應這對音箱帶來的幸福。
假設我們對某些事物的適應力比其他事物更好,這表示如果我們想要過得幸福,就應該把時間與金錢花在後者,而非前者。但是,我們怎麼知道哪些東西適應力高、哪些低?早在1976年,經濟學家蒂博爾·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就提供了線索。他特意區分快樂(pleasure)與舒適感(comfort)的不同。快樂是一種可能稍縱即逝的愉悅感,我們追求快樂是為了感受快樂。相較之下,追求舒適感則是為了避開所有的痛苦、不愉悅與不舒服。快樂是一種「正向的」好處,而尋求舒適感本質上卻是一種防禦性的追求。
根據西托夫斯基的說法,不同的關鍵在於我們不會像適應舒適感那樣適應快樂。快樂總是令人開心;舒適感可能會令人開心一段時間,但通常無法持續太久。
他表示:「許多帶來舒適感的事物最初令人十分滿意,但很快就會淡化成例行公事,被視為理所當然。」我猜我買書是為了舒適感,而不是為了享受閱讀的快樂。相較之下,音箱每天都能給我帶來純粹的快樂。這種差異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似乎可以適應這個東西,卻無法適應那個東西。結論是,如果我們想過得幸福,就必須願意為了快樂而犧牲舒適感。這在現實中代表什麼意思?拋下新車去露營?不換新手機,把錢拿去買交響樂團的季票?住在比較小的房子裡,省錢去海外旅行?投資太多錢在舒適感而非快樂上,會阻斷我們充分得到幸福的可能。
人們有時會建議你花錢買經驗,不要花錢買物質。這些人當中包括真正的行為經濟學家。有三位行為經濟學家曾經寫道:「購買體驗(花在經驗上的錢)往往比購買物質(花在擁有上的錢)提供的快樂更持久。」背後的原因當然不只一個,不過快樂和舒適感之間的區別卻很適合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
根據我的推測,相對來說,正向的經歷更有助於感到快樂,而有形的物質通常卻是提供舒適感。
西托夫斯基表示,快樂還有另一項特點:和舒適感相比,快樂更容易和他人分享。瑞典諺語傳神的表達出這個概念:「分享快樂,快樂加倍。」如果我從事讓自己快樂的活動,並且身邊環繞的事物也都是能激發快樂的事物,也許其他人也能參與其中。經濟學家會說,這表示這些活動有正外部性。我很開心,會讓他們也很開心。西托夫斯基認為舒適感卻沒有這樣的品質。為了避免自身的痛苦與不愉快而購買的事物,通常不會為身邊的人帶來相同的感受。想想圍欄、空調裝置、警報系統等,如果它們有礙觀瞻或產生噪音,甚至可能讓鄰居惱怒異常。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那麼,請多多參與活動獲得體驗,並投資在同時能讓其他人開心的事物上。
文/埃里克‧安格納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