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培養「專業」需要多久的時間?其實一天投入4小時就夠了

培養「專業」需要多久的時間?其實一天投入4小時就夠了

2023年11月29日

如果清楚自己要修練什麼技能的話,那一天最多只要投入4小時就夠了。真正影響長久效果的,並不是時間,而是效率和持續力。一天最多工作4小時就差不多了,如果低於說明沒達標,如果高於,說明成效漸減。

如果清楚自己要修練什麼技能的話,一天最多只要投入4小時就夠了。

原因是現在很多技能都是腦力活動,是不適合長時間鍛鍊的,很專注的話,最多4個小時,差不多是寫一篇文章的時間(非虛構寫作),就能把腦子給燒乾,能量很有限。

再來是很多人雖然工作時間很長,但多是重複性的「無效工作」,或是工作效率很低,只是在混時間、瞎忙。

真要集中火力做事,時間根本不用那麼長。

就像德魯克所說

「如果計算一下你的時間,會發現自己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其實,有做時間紀錄習慣,對照一下會發現 —— 工作的時間,完全可以擰出大量的水份(看手機、滑社群、走神、跟同事閒聊),真正的有效工作時間可能不到1/3。

如果該工作時工作,該娛樂時娛樂,工作效率不知道會提高多少倍。

一天工作4小時

在《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一書中,史蒂芬·金談過自己的日程安排:

「上午處理新事物,比如寫文章,下午睡午覺和寫信,晚上則用來讀書、和家人在一起、看電視,以及做些工作上的緊急修改。基本上,早上是我的黃金寫作時間。」

照他的描述來看,其實一天真正的寫作時間,不超過4小時。

而鄭淵潔在1985年創刊《童話大王》,整本刊物只有他一個編輯,為了確保每天寫4000字,他把每天的寫作時間安排在早上4:30-6:30,從1986年起,直至現在依然如此。

那麼他的工作時間是多少? —— 2小時。

再來,柳比歇夫,前蘇聯學者,一生寫了70多部學術著作,在數學、生物學、文學和哲學上都有重大貢獻——驚人的知識量,導致很多人認為他活了很多輩子。

你可能會覺得太可怕了,這人是工作狂嗎,我可不想活成像他那樣子。

根據資料顯示,柳比歇夫一天的工作時間不過4個小時。他認為

如果一天工作少於4個小時,證明今天的工作沒有達到效果。若多於4個小時,工作的時間效能其實是下降的,還不如用來休閒、娛樂、寫信、交流,甚至是睡覺

而他每天的睡覺時間都要有10個小時。

你看這是反常識的 —— 他的工作時間僅僅是正常上班族的一半,但卻同時做出了很多的學術成果。

最後,以出版儒家經典和戰略營銷書聞名的華杉,至今出版了38本書,都快著作等身了。那華杉為了寫這些書花了多少時間呢?

每天2小時。

華杉提過他的時間管理方式 —— 每天早上5點起床,5-7點是寫作時間,日日不斷,平均一天2000字,一年就是70萬字,20年就1400萬字,也不佔用工作時間。周末雙休的話,就是讀2天書。為此犧牲的,也不過就是晚上10:00以前睡覺,沒有夜生活罷了。

所以一切都是累積,日日不斷且產值有累積的話(這裡你可以代入任何你工作上的技能),每天需要的工作時間確實是不用很多。

真正影響長久效果的,並不是時間,而是效率和持續力。一天最多工作4小時就差不多了,如果低於說明沒達標,如果高於,說明成效漸減。

當然你會想說,那些都是有名的作者阿,寫作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的。比如,他可是史蒂芬金阿,寫故事就跟喝白開水一樣簡單。但你得去思考一下,究竟是: 因為他是史蒂芬金,所以才能作這件事,還是因為他做了這件事,才成為了史蒂芬金?

日日不斷,滴水穿石

「日日不斷,滴水穿石」是儒家思想,來自於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裡寫給他弟弟曾國荃的一封信。

當時曾國荃打完勝仗,回到老家湖南休養。曾國藩就告誡他,應該要好好修養身體,安心做學問,不去參與別人的事情。

其中,曾國藩詳細列了幾條 :

  1. 當天的事一定要當天做

不要說今天很忙,明天把今天的份補上。也不要說今天時間比較多,把明天的先做了。一定要當天的事情當天做。

  1. 不把出遠門當藉口

不要說這兩天要出門,回來再做,出門總是得住旅館吧,就把事情帶著在旅館裡完成,一定要每天完成每天的任務,這叫「日日不斷」。

孟子也說過同樣的概念「勿忘勿助」。

「勿忘」就是做任何事情不要忘了,要日日不斷的做,一天也不要落下。「勿助」指的是不要拔苗助長 ,說一搞大幹三天,然後一歇又歇了二十幾天。

就算每天寫作只寫100字也好,每天健身只做一個伏地挺身也好,都算有做,但要維持這個節奏,不要讓他斷了。

唯一的工作:不要讓鍊子斷掉

喜劇演員傑瑞·盛菲德(Jerry Seinfeld)分享過一個生產力秘訣:關鍵在於每天寫笑話。

他發現,做這件事的好方法,就是掛張很大的行事曆在牆上,每一天,只要他有做到自己要求的事情,就在上面打個很大的紅色V。

盛菲德說

「經過幾天,你會連成一條鍊子。堅持不斷的做這件事,每天鍊子就會增長一點。看著這條鍊子會產生成就感,尤其做了幾個星期以後。你唯一的工作,就是不要讓鏈子斷掉,千萬不要讓它斷掉。」

苦練才能成為專家:「一技之長」是靠投入的時數來培養的

1993年,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在《心理學評論》期刊上發表〈苦練才能成為專家〉一文。

戳破了專家的表現來自於天賦、天生等的說法。他認為專家的成就表現都是經由苦練(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而來的,並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個小時法則」。

一項研究中,知名小提琴手異於常人的地方在於,每個人在20歲以前的練習時間都累計超過了一萬個小時(大約1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在其他小屁孩還拿著課本亂塗鴉時,他們早就已經確立了志向,並開始練習了。

我們來簡單算一下,把十年平均分配的話,那麼他們平均一天得練習約3個小時(3x365x10=10950)。

同樣概念,套用到工作上 —— 假設你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修練什麼技能,如果一年工作250天(一周5天,周末休息,一年50周),那在邁向大師的旅程上,平均一天得要投入4個小時。(這裡提的是,你得以「大師」的心態精進技能,而非單純混時間,多數上班族工作時間都超過8小時,但並沒有成為大師)

所謂的「一技之長」其實是靠投入的時數來培養的。米開朗基羅曾說:「如果你知道我必須多賣力才能有這樣的神乎奇技,就會覺得我的作品一點也不神奇。」

就算看上去有多厲害的天才,都一定是用大量的練習時數換來的

天才只是外人看到的表面,因為我們看不到背後付出的辛苦結晶。

如維根斯坦所言:「天才並不比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個特殊的透鏡,可以將光線聚焦至燃點。」

天才是「聚焦」+「苦練」的產物。

試著將緊急的概念從大腦中移除

華杉提到: 「如何善用時間? 首先是要全部都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如果每天能做到「集義而生」,日日只做能夠長期累積價值的事,那在時間表上,也就不會有什麼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的劃分了,因為你腦子裡壓根就沒有「緊急」這概念。

每件事情都是要日積月累地去做,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讓重要的事情變成緊急的事情。

比如,周五有大案子要交,在做項目計畫的時候,需要安排每天最有精神的時候執行專案,一直到做完為止。而不是拖到禮拜四時,變成緊急狀態了,才開始焦慮,想要一次做完。

腦子裡不該有緊急這個概念,要刪掉。

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寶貴的人生建議》中也提到

「任何有價值的事都需要無盡的工作。你無法為工作設定上限,所以必須為工作時間設限。 你唯一能管理的是時間,而不是工作。」

你可以這樣子理解。很多課題是一輩子的事情,像是寫作、閱讀、運動、家庭關係,都是要日常維護、日常去做。不存在說你今天寫完這篇文章明天就不寫了,不會這樣的,你明天總是會有其他文章好寫的。將其列為你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後每天分配足夠的時間給他。

持續的毅力:每天進步一點點

湯姆·霍普金斯是世界級的銷售大師,在正式退休前他宣布將在最後的生涯大會上奉獻出成功的秘訣。

噱頭吸引了全球5,000多位菁英報名。

大會開始時,霍普金斯並沒有開始演講,而是站在鐵架前,每隔5分鐘敲擊一下大鐵球。

台下的人想說搞什麼鬼,陸續有人離場,到最後會場只剩下500人。

一個多小時後,在大師不斷敲擊的累積作用下,大鐵球開始劇烈的晃動,停都停不下來。

這時,霍普金斯指著轉動的鐵球,開口說了一句話

「成功就是重複去做簡單的事情。以這樣的毅力每天進步一點點,而當成功來臨的時候,你擋都擋不住。」

 

文/多米 Domyweb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596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