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海運年終引「航海王」熱潮?三大航運搶開學士後,半導體工程師也跳槽

海運年終引「航海王」熱潮?三大航運搶開學士後,半導體工程師也跳槽

2024年01月03日

疫情催生航海業熱潮,三大航運近年掀起激烈的「搶才競賽」,除了進軍校園,大手筆包辦學雜費、住宿費,更祭出高額獎學金,甚至成立不限背景的學士後專班,吸引頂大碩士、科技業工程師紛紛跳槽轉戰。

疫後長榮海運發出令人嚮往的「52個月」年終獎金,牽動各海洋大學在112學年招生競爭激烈。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商船學系為例,112學年個人申請開出57個名額,第一階段甄試竟來了341人,對比前一學年的173人,幾乎翻倍成長。

除了海上工作夯,連陸勤為主的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及運輸科學系,報名人數也都比前一學年增加1.9倍及2.5倍。海洋大學海運學院院長鍾政祺直言:「可以說跟『海』沾上邊的,都跟著紅起來了。」根據統計,海大全校685個名額,111學年吸引破4,000人報名,錄取率不到2成,競爭比往年激烈。

背後因素,跟近年船商搶人有關。海洋大學海事發展與訓練中心主任郭俊良便透露,船商不再像過去只在畢業季搶人,現在最早大二就下訂,幫學生出學雜費、住宿費,還發出6位數的獎學金:「這幾年船商搶人、搶到頭破血流,」他生動地形容。

鍾政祺指導的一位航管碩士畢業生,才在海運業工作一年,年終獎金就領到100萬。「領的年終比我還多!」他幽默自嘲。

航運開大門吸來各路英雄,工程師也搶進

2023年,陽明、長榮、萬海航運更超前部署,皆在台灣海洋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開設「學士後專班」,開放讓非海運相關背景人才,只要花一年半即可取得學位,具備報考一等船副或一等管輪的資格。

強大的薪資條件,磁吸大批工作人趨之若鶩搶拿「金飯碗」,競爭變得更激烈。台北海洋科大航海系系主任張在欣秀出數據:「去年學士後專班共76人報名,112學年直接增加到107人,漲幅4成!」她更透露:「期中考才過沒多久,就已經有人開始在問明年的招生。」

除了薪資保障,船員的職涯階梯透明,也是吸引人跨界的誘因。張在欣表示,以船上甲板工作來說,每2年能調升一次職務,從三副、二副一路到大副,只需經過一次考試,若晉升到船長職位,就可挑戰船運業最高職等的「引水人」,年薪直奔千萬。

分析學士後專班的成員臉譜,得到另一個驚人的發現。「以35歲到55歲為大宗,連科技業、PC大廠的資深工程師都來念!」張在欣一問學員才知道,不少資深工程師自認無法再提供「新鮮的肝」,早早為中年轉職布局;而海運業的高薪正好成了無痛轉換的首選。

海運業大肆招才,吸來各路英雄,但人才大洞卻似乎永遠填不滿。張在欣引用「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最新發布的《海員勞動力報告》指出,全球正面臨海事人員短缺危機,預估到2025年達到近14.7萬人缺口。同時,她也觀察到,台灣積極發展離岸風電,在基礎建設上也加入搶船員的戰爭,「現在真的是船員『荒』!」她驚嘆地說。

到底船運業現在有多缺人?張在欣給出一個觀察指標:「長榮海運2025年預計將新增46艘新船,每艘船下海,需要的人力是數以百計。」此外,近年永續議題也帶動海運紛紛打造環保節能新船,以節省用油成本。

菁英主義不管用,懂合作更受青睞

當搶人戰局成為營運成敗的關鍵,讓向來保守的海運業者,紛紛拋開傳統束縛,大刀闊斧改革,推出更人性化的措施。

第一招,是縮短船員在船上的工作時間。

鍾政祺指出,長時間在船上工作,讓不少人對此職業打退堂鼓,在痛點上變革最快奏效:「以前遠洋船員要1年才能下船,現在最短只要6個月。」此外,為了兼顧船員在人生各階段照顧家人的需求,各大船運公司也開始實施「海陸輪調制度」,讓船員在海上工作一段時間後,可以申請輪到至岸上值勤。

另一個變革,是提升船上的工作環境。

郭俊良透露,過去船業的網路成本高,在船上工作不便跟外界聯繫,但現在網路幾乎已經成為每艘船的基本設施,「有些船業為了吸引年輕人,甚至還主打不會斷網。」

這些年來,海運工作環境的改善,也帶動了女性投入的意願。張在欣觀察,111學年的學士後專班僅3名女生報名,但112學年增加到近10人:「甚至還有一位是讀台大外文系的女生,一畢業就馬上來報考。」

在激烈競逐下,海運業者為求落袋為安,近年甚至在大學興起一波「預選實習生」制度,開放學生在寒、暑假到船上短期實習。郭俊良以內行人角度分析:「船業每從出航那一刻起,就要開始計入成本,願意讓實習生跟上船2、3個月,對船公司真的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看準海事產業的人才需求暢旺,大學也進行改革。例如海洋大學就積極調整課程,讓學生及早修完課,大三上學期就可以參加國家考試、取得航運相關證照,大四直接銜接實習、畢業後就業,比過去學長姐提早一年布局職涯。

不過海運業即便求才若渴,仍緊守「寧缺勿濫」的最終防線。郭俊良強調,「航運業要的不光是『人』,還要是『優秀的人』!」他解釋,船運業做的是國際生意,當台灣人力市場供應不足時,可以靠外籍船員來補足,包括中國、菲律賓和印尼等地,都是台灣船運業的人才來源。換言之,台灣海運人才的競爭對手其實是全世界。

多元的員工組成,也塑造了船業獨特的招才標準。鍾政祺透露,有位船老闆私下就告訴他,徵才時會問對方從事過什麼運動。「通常回答打羽毛球、桌球的,不會被加分,但如果回答籃球,那他大概就離錄取不遠了。」

背後原因並不難理解。鍾政祺解釋,動輒千萬噸的大船,在操作上非常仰賴團隊合作,所以船業要的不是「能力最強的人」,而是「最能夠合作的人」。

「就好比一支最優秀的籃球隊,一定是有群人控球、傳球做得好,而不是光靠一人在場上當神射手,」鍾政祺傳神地比喻。

各界期待已久的海運業年終獎金數字,近日終於公布,即使表現不像疫情期間如此亮眼,但航運業的剛性需求仍在,業者亦看好未來前景,在這波鎂光燈底下,勢必又將掀起一場激烈的「搶才激戰」。

參考資料:工商時報、中國時報、2022萬海航運ESG報告、2022長榮海運ESG報告、2023陽明海運ESG報告

 

文/吳佩旻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731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