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黃士豪專欄|你會花上千元在迪士尼買一顆氣球嗎?6個財務決策,預判你的人生決策

黃士豪專欄|你會花上千元在迪士尼買一顆氣球嗎?6個財務決策,預判你的人生決策

無論財富多寡、成功與否,追根究柢都是每一個決定累積而成。我們能從一個人如何做出各種大小財務決策,來反推他如何做出人生決策,得知他的現況與未來。

新年甫始,這系列專欄將開始與大家一起探索,如何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消費也好、投資也罷、槓桿借錢、轉職加薪、創業斜槓等,我們都可以從最底層的基本要素來解析。

決策要素1:明確願景——別因短期損益迷失長期視角

在我開始探索理想生活、盡可能描繪未來願景時,我逐漸發現追求「CP值」、「性價比」可能不是最好的評估方式。原因是,願景只有錢是不夠的,而性價比只用錢作為考量,很可能忽略了同等重要、或甚至更重要的其他要素。

例如,在迪士尼買了上千元的米老鼠氣球給孩子,可能平常網路購物幾十塊就能買到,怎麼想都是「被宰」;但當我發現了孩子在迪士尼樂園的氛圍之下、拿著氣球手足舞蹈的畫面,對比在家收到包裹、打完氣給他時的表情,我馬上感覺到,上千元的氣球沒有白花。

一個是銘記一生的童年回憶,另一個是稀鬆平常的三分鐘熱度玩具——在我的人生願景裡,希望孩子們都有盡興快樂的童年。這並不是說非得要做這類型的消費,而是能換個視角評估價格與價值:氣球可以比價,孩子的體驗不能比價。

決策要素2:信念檢視——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當我們確定財務決策本身符合長期願景時,下一個問題就是:在符合願景的前提之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信念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深信不疑的主觀認知,也因此潛藏了最多陷阱。諸如「買房可以強迫儲蓄」、「人要安分守己」、「努力就一定有收穫」等,先不說對錯,但當客觀事實能用這些話支持或是推翻時,人們常常會無條件相信。

例如,氣球的案例中,很多人開始產生了「孩子的童年很重要、別為了省幾百塊讓孩子失去快樂」等信念;這沒錯,但這並不足夠。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能達到這件事?

例如,自己帶氣球到遊樂園,既省錢、又能滿足孩子的童年。這是很簡單的方法,但往往阻止我們想到的,都是一開始認定的信念。

決策要素3:明確底線——提早刪除選項

人的決策永遠涉及兩條線:一個是目標線,一個是底線。在任何方法論出現前,這兩條線已經事先決定了你的方法範圍。

舉例來說,假設目標是一年賺一千萬,我們可以圍繞這個目標去設想很多策略、計畫、調配資源⋯⋯但我可以大膽斷定,大多讀者的計畫不會出現搶銀行、當詐騙集團。

是因為做不到嗎? 不是,這些可以做到,甚至比大多計畫可能都還輕鬆,但我們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不傷害別人及不勞而獲)、風險底線(沒賺那麼多也可以活,不用賭上自己的一生),我們自然而然會將不符合底線的選項刪除。

其實藉由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底線,在財務決策上就能有更清晰的方向,在需要與他人共同決定時,也能大大增加效率、減少摩擦。

決策要素4:原點思考——勇敢拋棄沉沒成本

「還有這麼多濾芯,我們就再買一台一樣的濾水器吧!」、「你都讀到電機研究所了,就先進科技公司吧!」、「現在這支股票虧了這麼多,等漲回來再賣掉考慮別家吧!」、「都在一起這麼久了,忍一忍就過去了」。

這些常見的場景,正是沉沒成本的典型案例。人們常因為已經付出了夠多,就以此為依據決策;但這也形成很多不理智的決定,造成更大的損失。

避免這種謬誤發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回歸「原點思考」,也就是自問:假設一切都沒發生過,我會怎麼做決定?

買濾水器要考慮的是是否真的有效、好用,而不是之前被推銷太多、只好再買相同機器;選擇工作應該以是否符合未來發展為主,而不是局限於過去選擇的科系;股票如果從100萬虧到剩50萬,應該思考如果現在手上有50萬,是不是還會繼續投這家公司,如果不會,那就賣掉投入更好的公司;如果另一半持續外遇,也別因為在一起很久了就離不開,而是能理解自己值得被愛、被善待,勇敢選擇重來。

就如同第一點提到的,永遠用你的願景當前提,而不是被過去所綁架。

決策要素5:機會成本——明白自己可能錯過什麼

機會成本指的是,當我們做出一個選擇時,必須放棄的最大價值的目標。

例如很多人面臨轉職,一個年薪80萬、一個年薪100萬,單從薪水角度而言,選擇了80萬的工作,機會成本就是100萬。這時我們就要思考,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願意放棄多賺20萬的機會?可能是發展前景、可能是就近照顧家人、可能是彈性工作、也可能是企業文化等。

清楚自己所錯過的,除了賦予自己的選擇更多價值,同時也能在日後不順利時避免「早知道就選另一條路」的心態。從我的經驗來看,會這麼說的人,不管做什麼選擇,都會這麼說。

堅持自己的抉擇、徹底執行,這才是成功率最高的策略。

決策要素6:截止時間——最好的決定都不是100%確定的

最後一個關鍵,是善用截止時間,目的是規避兩種陷阱:

第一是鑽牛角尖、追求完美,覺得沒有做足功課就不敢下決定。世上絕對沒有完美的準備,如果有,那麼那件事可能本身也不值得做。最好的方式是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時間到了,依據所能得到的資訊做出抉擇,不再回頭。

第二則是辨識「深思熟慮」與「猶豫」的差別。很多人覺得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深思熟慮,但實際上只是拖到最後一秒、不得不做出決定的時候,才倉皇做出一個可能讓自己後悔的決定。這樣的決策除了品質很差,往往也需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達到目標。

2024年的系列專欄,我們則將從那些很常見、但可能影響重大的財務決策開始。請大家一起跟著我深入日常,用生活定義財富,讓財務走進生活,好好運用這些原則,不斷做出更好的決定。

 

文/黃士豪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791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