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一閒下來就焦慮,你也有「行事曆空白恐懼」?

一閒下來就焦慮,你也有「行事曆空白恐懼」?

日前有新聞報導,有人因為行事曆空白就感到焦慮,戲稱自己有「行事曆空白恐懼」,你也有這個狀況嗎?該怎麼改善?

行事曆空白恐懼是什麼?看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沈孟筑表示,一般人有空檔會覺得很自在、悠閒,但在諮商時常碰到一閒下來就焦慮、憂心的人,除了上班族,退休族群也很常發生,因為退休前忙碌,退休後突然多出空閒時間,這種落差感會讓人很難受。

行程空白就焦慮可能有5因素,適度放空是好事

國泰醫院臨床心理師許峻維則指出,追求刺激和新鮮感是人的本能,放空是種違背本能的行為,因此會找很多事來填補。行事曆恐懼雖不是很嚴重或典型的心理問題,但有可能造成社交、生活的不便。綜合沈孟筑、許峻維兩位心理師的說法,可將行事曆空白恐懼歸納出5種可能原因:

  1. 自我價值低落:缺乏自信,因此想不斷透過工作或塞滿行程來證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
  2. 人際互動:想透過輸出時間和精力來證明自己在人際互動中是有價值的,因此會不斷幫別人做事、讓自己疲於奔命。
  3. 原生家庭影響: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灌輸「一定要做事才正常」、「休息放空等於退步」等價值觀,使放空變成一種負面狀態,因此不但無法好好休息,還會認為休息等於偷懶、不認真。
  4. 轉移注意力:常發生在經歷人生劇變,例如失戀、喪親、改變職涯跑道或退休等狀態下。因為突然多出很多空閒時間或是心理遭受創傷,想透過塞滿行程來轉移注意力。
  5. 社群媒體影響:成功人士常在社群媒體展現事業成就,容易讓人將忙碌和成功劃上等號,內化成內心價值,成為生活常態。

其實無聊放空就像疼痛一樣,都有生理上的好處。根據研究,當人在放空或感到無聊時,雖然看似無所事事,但實際上大腦仍持續接受外在刺激,並開始自我內省和無意識地思考,神經網絡會被活化,這時反而會有許多新想法和點子產生,並思考出達成這些目標的做法。

沈孟筑表示,想把行程塞滿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但假使太排斥放空,甚至為了沒有下一件事可做而影響睡眠、工作和社交,就應該考慮就醫或接受心理諮商。

拚命找事做可能愈憂鬱,專家:找一個有挑戰性的活動

此外,愈想找事做,愈做反而可能愈憂鬱無聊,原因在於這些事太輕鬆就能完成。

當我們找事情填補空白,例如滑手機、吃東西或完成既定目標,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愉悅和成就感,但多巴胺釋放完後會迎來一波低谷,長期下來多巴胺分泌會愈來愈少、低谷會愈來愈深,到最後無論做什麼都會感到不快樂。

想克服這問題,做「對」的事情很重要,美國神經科學家胡伯曼(Andrew Huberman)指出,要找到比現在更難、需要做更多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才有可能跳脫多巴胺低谷,例如原本不運動或不愛運動,運動健身就有可能幫助自己更快樂。

至於什麼樣的難度才恰到好處?標準在於不會影響生活和工作,但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投入,或是一直想做卻沒機會做。許峻維表示,完成有困難度的事,可以增加自己對事情和時間的控制感和成就感,進而讓自己更愉悅。

沈孟筑也指出「心流」的概念,做能讓自己專心投入的事,不覺得周遭時間流逝且完成後會有滿足和成就感,也是跳脫無聊、空白焦慮的方式。

(本文轉載自康健雜誌,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陳蔚承 | 康健雜誌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105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