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暨幸福感學者頌雅 · 路伯米爾斯基(Sonja Lyubomirsky)在2005年發現,讓人在工作中茁壯成長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關鍵是適應新事物並為新事物做好準備的能力。
實驗研究(即不只簡單調查意見,而是透過實驗和並操縱進行的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往往對結果有更正面的評估,並因此設定更高的目標。
自我效能感,亦即能夠改變某些事情的經驗知識,這是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的一個核心面貌。這種自我效能感對職場和非職場都有意義,且隨著工作和生活交融,這兩個領域的關連也日益增加,因此,私人生活和職場生活中的幸福感是值得關注的。
在每間辦公室都有幸福感
工作環境中的幸福感也與一些具體因素有關,例如我們的工作量、工作時間,以及我們在組織中的角色(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和責任程度。從這些相關因素中不難看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擁有出色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刻薄或遷怒他人,他們更有能力建立溫暖和信任的關係。這種人不僅更合群,工作表現也更好,並且較守時。
遺憾的是,這條等式反過來也成立,工作態度促迫的人在面臨挑戰時會感到更多壓力。因此,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極其重要,它會影響員工的行為、他們彼此的互動、他們的決策能力以及他們的社交生活。AQ在這裡能產生巨大影響,它作為個人的平衡力量,能使我們更好地應對挑戰性新任務,也更能處理與同事的溝通問題。
幸福感的技能
這種內心的幸福感與高AQ密切相關,這並不奇怪。它增強的正是改善心理健康所需的技能。
什麼是非職場生活中的幸福感?它是我們對生活品質的判斷,對快樂和痛苦的判斷。它關係到我們對所經歷事情的看法,以及這些事在我們心中引發的感受。這種判斷當然是主觀的,就像一個循環論證:如果我們自己覺得好,我們的心理狀態就很好。
已故的艾德 · 迪納(Ed Diener)被尊稱為「幸福博士」,他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發現,在幸福感與滿意度方面,整體顯示的結果,幸福者對自己的評價並不是「過得去」、「有好有壞」,而是明顯高於中間點。這種滿意度與個人收入和健康狀況有關。
艾德和頌雅也做出反向推理:積極的心理健康,也會帶來積極的個人體驗和結果。在研究中,他們還加入第二種測量工具:一份健康狀況調查表,其中包括情緒、心理健康和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評估。
這兩種方法都是穩定的,亦即第一種調查的答案與三週之後第二種調查的答案沒有明顯差異。研究顯示,高AQ的人認為自己的身心更健康,而且普遍更積極。安德魯 · 荷爾曼(Andrew Holli man)等人(2021年)也證實了這些相關性。
減輕壓力
我們生活在創傷和勝利之間,有時從一個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有時在平衡的中心點放鬆自己。很多人會將此描述為無壓力階段,但是這個時代的壓力因素多到數不完,伴侶壓力、工作角色壓力、資訊壓力、學習壓力、機動性壓力、死線壓力、休閒壓力,何時才會有無壓力階段?誰願意從頭到尾填完這份壓力清單?讓我們先就基本定義達成共識,這可以減輕討論的壓力。
壓力源是存在的,正如莎賓娜 · 桑內塔克(Sabine Sonnentag)和米夏艾爾 · 弗烈塞(Michael Frese)所描述(2003年),壓力源可能是天生的、在任務中產生的、與角色有關的、受社會條件制約的、與工作或與職業有關的,或源自創傷經歷或壓力性變革。
壓力反應則會表現在我們的身體、情緒或行為上,這是一種主觀、強烈、不愉快的緊張狀態,是對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的高度厭惡情況的反應,這種情況在感覺上似乎持續很久,而且無法控制,沒有人喜歡這樣。
如前所述,我們必須區分壓力源—引發壓力的因素—和我們因此產生的壓力反應這兩者的區別。
上述兩位研究者認為我們可以從4個方面來看待壓力:
- 從壓力觸發因素來看,亦即日常生活中的不順遂、工作與家庭中的經歷。
- 從我們反應的角度來看。
- 從我們的願望和實際情況的落差來看。
- 從它們之間的關係來看,亦即我們如何評估即將發生的事情。
理查 · 拉札勒斯(Richard Lazarus) 的壓力管理模式(1984年)就是這樣一種關係模式。在研究早期,伊蓮恩 · 普拉科斯及其同事探討了適應性績效的8個面向,莎賓娜 · 桑塔克和米夏艾爾 · 弗烈塞對此進行研究,描述了適用於上述所有壓力誘因的情況。
結果顯示:並不是所有壓力都會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也不是所有壓力都會對每個人產生同樣的影響。
壓力是否會令人唉聲嘆氣,取決於我們的個人特質,也當然包括我們的AQ,原因在於所謂的「控制信念」。簡單地說,若你相信是自己在掌控生活和我們最重要的經歷,這就是「內部控制信念」。或者,若你覺得是其他人或其他力量在起作用,讓你做出某些決定,這就是「外部控制信念」。
這說起來似乎沒什麼了不起:當我們擁有內部控制信念時,壓力源幾乎影響不了我們,因為我們(理所當然地)覺得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幸運的是,研究證實了這種老生常談,在短期調查和長期研究都是如此。
有一項針對244人的研究,觀察了他們一開始和四週後的壓力源、壓力體驗和控制信念之間的關係。克蘭菲爾德理工學院的凱文 · 丹尼爾斯(Kevin Daniels) 和安德魯 · 古比(Andrew Gubby)觀察這244名記帳員(等等,記帳員?沒錯,記帳員也會有壓力)。
這項長期研究清楚顯示,控制信念能大幅緩解壓力源對幸福感的影響。生活不斷變化,有時壓力大,有時平靜如水。如果壓力和控制信念也是如此,這種波動會更加明顯,(不利的是)會使研究人員尋找的相關性失效。但在這裡,效果維持不變,因此,適應力在此以控制信念的形式,起到了抗壓的作用。
—— 本文摘自《AQ逆境商數:比IQ、EQ更重要,讓你不被時代淘汰的應變力》
文/卡爾.諾頓 | 堡壘文化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