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6日22:45 媒體滾動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北京商報

經過一年多的激進加息,美聯儲在6月停下了腳步,選擇不加息。但最新釋出的會議紀要顯示,幾乎所有美聯儲官員在6月會議上都表示,可能會進一步收緊政策。也就是說6月的暫停加息,或許僅僅是僥倖“跳過”。目前,美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風險,失業率面臨上行風險。而對於下次加息是何時,則需要關注勞動力市場和消費。
還有50基點
當地時間週三,美國獨立日假期後的首個交易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一方面在假期期間並沒有重大事件發生,另一方面,美聯儲6月會議紀要“放鷹”,市場需要時間消化貨幣政策前景。
當天公佈的會議紀要顯示,幾乎所有美聯儲官員都預計今年還會加息。儘管美聯儲在6月維持利率不變,但一些與會者支持加息25個基點。18名與會者中,除兩人外,其他人都預計今年至少加息一次,其中12人預計會加息兩次或更多。
美聯儲將於7月25日-26日召開下一次貨幣政策會議。會議紀要公佈後,CME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7月加息概率已經升至88.7%,幾乎板上釘釘。
分析師指出,會議紀要加大了美聯儲在7月再次加息的可能性,故意給投資者留下這樣的印象:6月暫停加息是僥倖,7月加息是決策者所設想的基本情景。圍繞未來幾個月計劃的持續激進言論或信息,會讓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不安。
此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表示,幾乎所有美聯儲官員都認為,在2023年“進一步”加息以降低通脹是合適的。不過他並未透露下一次加息是否會在7月的會議上。而更直觀的6月點陣圖顯示,2023年年底利率預期中值為5.6%,此前為5.1%。這預示著今年還要加息50個基點,也就是或許還會有兩次加息。
在討論貨幣政策前景時,所有與會官員認為,考慮到當前通脹水平和勞動力市場情況,維持限制性貨幣政策對實現美聯儲目標是“合適的”。不過,官員們普遍表示,未來的貨幣政策收緊將以較慢的速度進行。
通脹依然過高
對於6月沒有加息的原因,紀要顯示,考慮到對經濟增長的擔憂,決策者們決定不進行加息,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不變。官員們認為,保持目標利率範圍不變,將使他們有更多時間來評估經濟在實現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目標方面的進展情況。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經濟基本面已經在下行,緊縮貨幣政策的遲滯效應正在發揮作用,如果能繼續控製或下調通脹,則應等待和觀察評估之前累積的緊縮政策釋放的影響,以免繼續加息導致對宏觀經濟損害過大,暫停一次加息,是出於審慎調控的考量,不意味後續不再加息和貨幣緊縮週期的結束。
事實上,一些美聯儲官員表示,他們本就支持上個月再次加息25個基點。“贊成加息25個基點的與會者指出,勞動力市場仍然非常緊張,經濟活動的勢頭比之前預期的要強,而且幾乎沒有明顯跡象表明通脹正在回到2%的目標。”會議紀要稱。官員們預計,需要一段低於趨勢增長的時間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勞動力市場疲軟,以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更好地平衡,並足夠減輕通脹壓力,使通脹在一段時間內回歸到2%水平。
此外,本週五發布的6月就業報告將是一個關鍵數據,美聯儲官員們將在本月晚些時候做出決定。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勞動力市場緊張一直是通脹的一個持續根源,因為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給餐館和醫院等服務供應商帶來壓力。美聯儲希望看到勞動力市場放緩至與2%通脹率一致的速度。
此外,美聯儲還高度關注衡量消費者需求的數據。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過去幾個月消費者支出有所降溫。預計未來幾個月還會有一系列其他因素給消費者帶來壓力,例如學生貸款支付的恢復等。美國人在債務增加的同時也耗盡了儲蓄賬戶,因此美國消費者可能會在某個時候耗盡資金。
何時降息猜想
5%-5.25%,這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現在的目標水平,處於自2007年9月以來的最高點。但高利率對經濟增長的壓力也不言而喻。會議紀要稱:“經濟正面臨信貸緊縮帶來的不利因素,包括家庭和企業利率上升,這可能會對經濟活動、招聘和通脹造成壓力,儘管這些影響的程度仍不確定。”
官員們表示,自2022年初以來的快速加息,使他們有空間評估這一系列緊縮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他們還在密切關注3月銀行業動盪是否造成經濟溢出效應。
渣打銀行發布的2023年下半年全球市場展望認為,預計美國和歐元區在未來12個月內較大概率出現衰退,但衰退將從2024年第一季度開始,比之前預期的要晚,因此美聯儲或將在今年剩餘時間暫停加息。
( 32.37 , -0.09 , -0.28% )
關於降息,鮑威爾也曾表示,只有在通脹大幅下降之後才會降息,這可能需要幾年時間。“在通脹真正顯著下降的時候降息是合適的。再次指出,我們談論的是幾年後。正如任何人所見,委員會中沒有一個人表示今年會降息,我認為這根本不合適。”
在鄭磊看來,美聯儲釋放的信號是讓市場打消今年降息的預期,此舉同樣有抑制通脹反彈的作用。下次經濟數據,尤其是通脹和就業相關數據是影響美聯儲後續貨幣政策的主要變量。
北京商報記者方彬楠趙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