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帕金森定律:「愈靠近死線,工作就愈有效率」背後的人性

帕金森定律:「愈靠近死線,工作就愈有效率」背後的人性

2023年05月03日

明明是半天就能完成的任務,不小心卻花了兩週?當心帕金森定律正在威脅你的生產力。

帕金森定律對企業與工作人的提醒:

1.當可運用的工作時間愈多,效率愈低。

2.效率不良的主管,容易造成人浮於事。

3.帕金森定律無人能免疫,須刻意對抗。

當你接獲一項任務,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要完成」而非「必須花多少時間」時,你很可能將成為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的受害者。

什麼是帕金森定律?由來為何?

帕金森定律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工作總會不斷膨脹,直到填滿所有可用時間。」(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意即人會不斷拖延、分心、增加任務複雜度,直到時間用盡。

1955年,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在《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幽默的論文,其中寫道:「同樣是寄出一封明信片,一個大忙人只要花3分鐘,但一位閒來無事的老太太卻需要一整天,包含一小時找明信片、半小時找眼鏡、一個半小時寫卡片、20分鐘決定是否要帶雨傘出門⋯⋯,不自覺就創造了許多無關緊要的支線任務,直到一天結束。」

帕金森舉的例子雖然極端,卻反映出職場上常見的情況:當一個人可運用的工作時間愈多、效率愈低落;反倒是「死線」當前,愈能高效產出。

帕金森定律的管理困境

事實上,帕金森定律不只適用於時間管理,在許多面向也都形成了資源浪費。

例如:多數人總是不斷堆加電腦裡的資料,直到記憶體用罄;專案項目不斷擴大,直到資源用罄;財務支出不斷增加,直到可用預算耗盡。

令人擔憂的是,帕金森定律不只影響個人工作績效,更可能造成組織出現「人浮於事」的現象。

帕金森指出,一位效率不彰的主管通常有3個選項:第一,直接把位子讓給更能幹的人才;第二,讓更能幹的人成為左右手;第三,聘用比自己水平低的下屬。

不難想像,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經常會選擇第三條路,導致「二流主管帶三流人才」,組織看似不斷擴張,卻集體浪費時間與資源。

3大解方對抗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之所以是「定律」,代表人受到天性所趨,若沒有刻意與之對抗,很容易就會落入陷阱。建議從3大解方著手:

1.簡化工作程序,區分輕重緩急

許多人困在不必要的細節中,未必是因為懶散,反而是因為過於「完美主義」,「構思」的時間遠高出「行動」,導致工作流程過於複雜。

任何事都有輕重緩急,每一件事都傾盡全力,其實是缺乏策略的表現,也容易淪為窮忙。

2.自問「要多長時間」,請他人督促自己

當你接獲任務,先不要以「死線」為目標來規劃,而是先自行評估:要達成目標,多少時間內才符合效益?你會發現,某些工作應該投資的時間比想像中更少。

估算過後,最重要的是不輕易違背與自己的約定。你可以把時程告訴同事或上司,加大督促自我的力道,避免工作節奏落拍。

3.把大目標拆解成小項目

 

當目標過於遠大,人們很難掌握進程,導致帕金森定律趁虛而入。因此,高效工作者都懂得如何拆解目標、設定可視化的小項目。

舉例來說,90天後要上線的新專案,可能涵蓋30個小項目、15個關鍵檢核點,當一一拆解出來,定期檢視新進度、每週和主管回報,就能按步就班逐步達標。

沒有企業或工作者會樂見時間、資金、人力與腦力浪費,想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取勝,即刻起,就要開始有意識地對抗帕金森定律。

這麼做的關鍵在於,隨時都有近在眼前的目標,讓自己保持戰鬥模式。

 

文/張紹敏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1853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