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吳億盼書評|那些中年過後才大放異彩的人:時間是朋友,而非敵人

吳億盼書評|那些中年過後才大放異彩的人:時間是朋友,而非敵人

細細觀察那些「慢飛的鳥」,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中年危機。

傳統上「英雄出少年」這樣的故事普遍受到大眾讚揚,當代科技業幾大巨頭的年輕創辦人們,更是加強了這樣的「刻板」印象。

然而21世紀人們壽命普遍大幅增長、世界局勢又多變,一個人從學生、就業、一路工作直到退休的線性發展,不再是顛撲不破的人生公式。

最近幾年愈來愈多的新聞報導年長者表現不下年輕人,能夠駕馭高強度健身運動;也有許多人直到進入中老年才找到共度人生的伴侶。

隨著「年老」的社會印象逐漸轉變,我們對於中老年之後才展開工作上的新篇章,是否也能夠用同樣正面的眼光看待呢?

中年的逆襲,為了更好的時刻而預備

《Second Act:What Late Bloomers Can Tell You About Success and Reinventing Your Life》這本書,內容講的就是這些「慢飛的鳥」。

書中介紹的案例,都在中年之後才啟動人生最精彩的事業發展,甚至不乏因遭遇變故,才被推向這些「神展開」的第二段精彩人生。

例如《華盛頓郵報》著名的總經理Katherine Graham,她在經營報社的丈夫自殺身亡時,忍住悲傷接下這個職位,後來在水門事件中力挺新聞自由跟白宮對抗而成名。

麥當勞大亨Ray Kroc做過很多職業,當他50多歲銷售奶昔機時,發現了一家小小經營的麥當勞餐廳,進而將這個黃金拱門品牌推廣成為世界第一的連鎖速食企業。

英國名政治家柴契爾夫人,在所屬政黨中一直不是預期會成為領袖的人,更遑論當上首相。但她總是相信,「家庭主婦的觀點」更能貼近民眾的需求。當黨內其他同志都在閃躲責任,她就這樣被推上前線。也因為她一直訓練自己面對質疑,在冷戰時期的高壓氛圍下,她顯然就是為了這個時刻而生。

那些慢飛的鳥,教會我們的3件事

從這些名人身上,本書作者研究是否有跡可循,能成為一般讀者的啟發?他歸納出了3項重要特質:

  1. 慢工出細活的學習(Inefficient Preparation)

這些名人的職涯通常並不順利,有幾位長時間受到壓抑或是不被看重,但在各種情況中他們持續學習,而且實際在做中學、在失敗中也學。

雖然這樣的學習不像有專人指導或是短期進修般的有效率,但是時間拉長,有時反而更紮實。也因為經過時間的淬煉,心理素質同時得到鍛鍊。一個人無論在哪個年紀或經歷何種遭遇下都能保持學習心態,「時間」就是他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1. 不被時間所麻木(Being ready for luck)

這些案例中的人物,他們對世界始終懷抱好奇心,並且多半持續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相較於同年紀的人,比較不會對於人生感到麻木,也不會因為期待失落而被消耗,保持著不錯的精力。

當然,每個故事都有「運氣」或是機會出現的一刻,但是沒有保持這些敏銳、心力、體力,就算遇見同樣機會,也有可能錯過,或是自認「我的閃耀時刻已經過去」而直接跳過。

  1. 寬廣地接觸世界(Networks and influence)

一般人會覺得努力建立人脈很重要,但是這些「慢飛的鳥」倒是不太刻意尋求那些連結。相反的,他們共同的特色是保持寬廣的接觸面。

美國社會學家Mark Granovetter有個知名的「弱連結理論」,他的研究發現,「這種弱連結能夠使個體獲得通過強關係無法獲取到的信息,從而在工作和事業上、在信息的擴散上起到決定作用。」

從實際面來說,就是不將自己侷限於同溫層當中。有些人與你關係不深,有時反而更能客觀看見你的獨特價值,進而幫助你找到突破方向。

最近甫出版的《張忠謀自傳》(下冊)也是明證。從張忠謀現今90多歲的眼光回顧過去,在他30~60歲時還是有很多時刻感覺停滯倒退,或是跳脫原本選擇範圍的發展,例如他在50歲之後才搬來台灣。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像張董事長的能力和機運,但是讀著他的自傳,重新解讀當下的成功與失敗,也可以讓中年讀者們獲得正面的啟發。

最後,可能有人想問:《Second Act》這本書中的原則真的可以當成人生公式嗎?其實作者也有說,雖然不少人也有類似書中案例的特質,但並沒有找到突破的機會。就算人類健康年限增加,人體機能最終還是會衰退。作者的目的是想提醒我們,重點在於,人類步向衰老的曲線早就不是上個世紀的樣貌了。

我記得學生時代閱讀很多劉墉的書籍,其中一篇〈你不能失敗〉(收錄於《超越自己》)寫到西方哲學家赫伯特曾說過:「一個人如果20歲不美麗、30歲不健壯、40歲不富有、50歲不聰明,就永遠失去這些了。」

他的用意當然是提醒兒子把握年輕時光,但是現在不見得適用了。我們還要用這樣的觀念框限自己,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嗎?

就像中老年人健身是幾十年前難以想像的,或許以後中老年開創職涯新局也會是一件很平常、而且被鼓勵的事呢!

 

文/吳億盼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972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