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黃士豪專欄|4個問題判斷你該買房、還是繼續租房?

黃士豪專欄|4個問題判斷你該買房、還是繼續租房?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房子是買來的,但別把生活跟房貸一起繳出去。

台灣人其中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對房子的熱衷。包含我自己,都面臨到身邊的人、長輩希望我早點買房,似乎買了房就等同於「定下來」、「有個家」、甚至能強迫儲蓄。

如果你剛領年終、長輩在催、或是感覺自己年紀到了,我想這篇能給你更多底氣面對來自外在和內在的叩問。

房子目的就兩種,一是拿來自住的,一是拿來投資的;大家都會這麼說,但我看到買下去的人,有極少數是真的考慮周全之後的明智決定,更多是擔心租房是在幫別人付房租、或仲介/銷售人員說這裡地段好,後勢看漲,那就先買吧!

於是,很多「開心沒兩個月,就開始備感壓力」的房奴也隨之誕生了,從大多案例來看,其實都只能買到買得起的房子,而不是理想中的房子。

給買房自住者:你想要的居住品質是什麼?

我們以台北的房市為例,對於自住而言,2023年平均標準房價每坪60萬左右,而房租則是平均每坪1,600元,假設一個小家庭要租30坪的房子,衍生的金流支出是每月租金是48,000,押金兩個月96,000。

如果用買的呢?房價1,800萬,頭期款至少360萬,貸款20年,用1.2%利率,每個月要繳75,020元;20年繳完多付給銀行的利息是360萬元。如果加3年寬限期,寬限期期間是每個月14,400、寬限期後78,068元。這還沒加上裝修,最基本大概30~50萬。

從自住這個目的來看,我們需要明確願景。什麼是理想中的樣子?居住品質的定義又是什麼?租房是否也能打造自己喜歡的樣子、以及保護自己不被房東隨時收回房子?

我在台北居住期間,因為3個孩子還小,妻子是全職媽媽,需要很多協助,所以對我而言最棒的住處不是豪宅,而是有信任的人能就近幫忙。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住離岳父母近、且最好在一樓(因為沒有樓下來投訴孩子亂摔地板)。另一方面,我定義自己覺得舒服的樣貌包含了木地板、孩子的房間、上下舖、大螢幕電視、以及合約內雙方同意才能退租等保護措施。

我有了將近5年的理想居住時光;這段時光我沒有支付幾百萬的頭期款、每個月7、8萬的貸款,而是每個月不到5萬的租金、以及非常享受的親子時光;「不是自己的房子」對我而言沒有構成任何困擾,也能做出靈活大膽的事業決定、以及孩子教育環境的決定。

那什麼時候買房? 我的規劃是老三滿20歲時,那時我應該會回到台南定居,這時的需求應該最收斂、最不會再更動,也因此可能在父母的住處附近再擴張重建。

在那之前,我管控的要素是居住品質、居住成本以及風險。

給買房投資者:小心沒看到的機會成本

很多人說「買房會漲」,說得好!但好好投資其他標的也會。所以若以投資心態買房,就回歸正常的投資邏輯,房地產是投資標的之一,最需要看的是配置健不健康、以及報酬率/風險比較。

台灣算是經歷了房地產漲幅最迅猛的20年,平均1.79倍,年化報酬率5.3%;好一點的地區平均有到3倍。聽起來很多,但期間的代價不只是投入的金額,還有銀行利率、裝修費用,以及轉賣的稅金。

更大的機會成本則是,因為不能負擔得更理想的房子而住得比較偏、生活比較拮据、工作壓力更大、或因為要穩定支付貸款而放棄的夢想。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伴隨科技發展、台灣經濟成長,接下來人口開始老化、台灣住戶數目前800萬戶左右,住房已經達到880萬戶,供給超過需求。我也請教過許多建商老闆,台灣房市的未來他們怎麼看,目前得到的共識都是,高品質、好地段的房子會持續有需求。

問題是,現在想買房的大多人,買的真的是好品質、好地段的房嗎? 還是只是「剛好買得起」的房?

若決定買房當投資,就很依賴房市能不能如預期漲價了。就近幾年來看,某些開發地、台積電用地等是漲幅最高的,多高呢?5年漲9成;年化報酬率大概13.9%。但要清楚,這已經是遠超行情、幾近稱之「運氣好」的表現了,需要做的前期工作也很多,畢竟流動性較差、摩擦成本也高,更有可能跟最近的龍潭一樣,因為單一原因變動暴漲再暴跌。

那什麼時候買房投資? 從一個健康的房地產市場而言,租金收入(殖利率)收益應該是主要的收益才合理,而不是資本增值(房價一直漲)。

台灣的房價偏高、租金偏低,所以相對來說,自住用租的、投資用買的可能是相對合理的方式;但如果想靠房地產投資,那麼其他保障性資金、進攻型資金也應該保持健康,不能買了一個房、就沒錢做其他事,那麼本質上也是「All in」。

對於再安全的標的,All in的風險都是巨大的。

不買房、一直租,到最後什麼都沒有?

如果回到一開始,我們選擇租屋方案,付了48,000住同等級的房子,把原本要拿來付頭期款以及每月貸款的資金開始做最穩健的投資呢? 我們以美國SP500的指數來看,長期投入這個指數,基本上除非美國滅亡或是世界末日,不可能血本無歸,而SP500過去40年的年化報酬率經歷了大風大浪、網路泡沫、金融海嘯、中美貿易帳、疫情等,約還有10.7%。

經過20年後,你的回報將為4,982萬,每年境外收入有600多萬免稅額,要花再慢慢匯回來;重點是有了按照自己意願生活、沒有被房子綁架的20年;以及20年後,能有選擇自己要的房子的自主權。

甚至,也可以一開始就選擇更好的房子住,例如去租更好的地段、更方便的區域、更新更高級的社區等,將月租金預算拉高到6萬,將頭期款360萬投入、每月定期定額18,000買如標普500,20年也有4,089萬。

本文不是引導買房還是不買房,而是邀請大家回歸底層邏輯來思考、抓住機會做出對人生最好的決策;畢竟如果賺錢的終極目標是換成理想中的樣子,那麼過程中如何最大化實現理想生活的成分,也是決策的重要依據。

最後祝福所有讀者,在新的一年,都能找到自在的生活方式,如果你還在租房,引用「玖樓」的官方引言:房子可能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如果你正在揹房貸,把房貸支出降到30%以下,盡可能體驗生活。

無論有房沒房,真正珍貴的永遠是自己、家人、朋友共處的美好時光。

總結買房決策前,該問自己的4個問題:

Q1:你希望的居住環境、品質、機能、需求具體是什麼?未來有沒有可能發生改變?

Q2:要達到目前的要求,買房的成本是多少? 買房可能造成的生活、工作、家庭、未來規劃的變化會有哪些?長期(20-30年後)的風險及收益?

Q3:租房的成本是多少?租房相較買房省下來的錢又能做什麼?長期(20~30年)的風險及收益?

Q4:親戚朋友問你「買房了沒」,你的反應是什麼?你如何看待別人的意見?為了「成為自豪的有殼一族」,你又願意以什麼當代價?

 

文/黃士豪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883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