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把問題丟出去,期待別人的答案。因為問別人最快、最簡單。然而,若是先動用自己的思考,很多問題根本不必提出。
「如果」階段的重點是想像,
「如何」的重點是執行,
最初的「為什麼」階段就是看見與了解。
──────《大哉問時代》
(註1)
「活動要不要收費?要收多少錢?」
「什麼時候開始宣傳?」
「A廠商好還是B廠商好?」
「會議要邀哪些人?」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把問題丟出去,期待他人給答案。因為問別人最快、最簡單。
但這卻是企劃人最不該做的第一件事。
這幾年常在媒體上看到類似報導:「AI時代來臨,你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如果你也有此擔憂,那麼,切勿當伸手牌。把問題丟出去問人之前,一定要先動用自己的思考。
如果工作者只是傳聲筒,不必等AI變得更聰明,我們早已將自己淘汰。
若「目的」清楚,答案便自然浮現
目的是什麼?
請務必將這句話深印在腦子裡。
思考過「目的」之後,「要不要做」、「如何做」、「如何決定」,答案自然會浮現。
或許主管的答案與你不同,然而你是否經過自己的思考,仍會極大幅度地影響你回應的能力。
思考後的討論,彼此是對等的,你並不是去「求」答案,你能與對方討論,你知道自己的建議立足點為何,你能幫助彼此更深入地思考,將事情推展到正確的方向。
「因為這場活動獨特,能提供別處無法複製的價值,並且希望參加者能抱持著慎重且珍惜的心情參加,所以建議收費。」
「雖然成本高,但因為有贊助,並且活動目的是要推廣觀念,接觸愈多人愈好,因此建議降低門檻,不要收費。」
先動用自己的思考,有些問題根本不必提出。
網路上有一種人,被稱為「網路伸手牌」,最極致的例子是,即便文中已道出店名,他仍會問:「在哪裡?」他連搜尋都懶得搜尋,或是更糟的──沒想過可以自己搜尋。在所有「企劃人不該做的事情」當中,這恐怕是最糟糕的一種。
不經思考就問,等於放棄「主動權」
你所疏於使用的能力,就會逐漸退化。
聽聽科學家對大腦的描述(事實上它也跟我們常提到的「業力」有關):
「隨著腦部的聯結發展增減,大腦必須決定該讓哪些聯結永久固定下來,哪些則分解消失,它必須選擇保存有用的聯結,並消除其他沒用的。它怎麼知道哪些聯結有用?我們最常用的就有用。因此壞習慣持續不輟。想要中止壞習慣,就像要切割已經焊融在一起的鋼鐵一樣……『不使用,就喪失』……如果你經常以固定的方式做某件事──不論是使用筷子、爭論鬥嘴、懼高,或是不願和人親近,那麼腦部就會愈來愈擅長這些事物,因此我們可能很擅長不好的技巧,而且很難擺脫。」(註2)
因此,未經思考就提問,等同於承認:「你」是沒有作用的,你的大腦也是沒有作用的。
不經思考就把問題丟出,意謂著要對方替你做功課,你希望對方代替你去花時間及心力。如此一來,除了證明自己沒有作用之外,你也沒有能力判斷對方給的答案對或不對、好或不好。
沒有評估標準,就只能聽命行事。假設對方給了第一步指導棋,接下來呢?你要如何評估第二步、第三步?
「目的」是根本,「根本」沒搞清楚,接下來的行動都不會有信心。
思考能力是身為工作者的價值之一,也是客戶或老闆支付酬勞聘請你的原因。我們要珍惜這份價值,不要經易被認定可以「跳過」我們。
不論問題大小,自己先思考,切勿淪入可有可無的存在。「把主動權交給他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自由。工作和人生皆是如此。
注:
1《大哉問時代》,華倫.伯格著,丁惠民譯,大是文化。
2 參見《氣味、記憶與愛欲》,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時報文化。
—— 本文摘自《成為企劃人》
文/李惠貞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