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航空業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豪華經濟艙搶翻天!即使價格不低,但短短5年內,座位卻爆增了近3倍。不管你有沒有坐過豪經艙,這個大趨勢你得先懂。
一般飛機票依票價高低依序為頭等艙、商務艙與經濟艙3種等級,其中頭等艙因客群少而逐漸消失,國內僅剩星宇航空提供。但介於商務艙與經濟艙之間的「豪華經濟艙」卻在近年成為消費新寵。
什麼是豪華經濟艙?根據長榮航空創辦人張榮發的定義:「比經濟艙多了44%的空間,而且有腳踏板、個人螢幕和高級餐飲服務。」這個艙等的價格約是經濟艙票價的2倍,卻只有商務艙票價的一半。
豪華經濟艙爆紅,成為航空競技場
隨著疫情爆發、旅遊復甦,豪經艙開始受到消費者喜愛,新加坡航空旗下廉航酷航銷售部副總裁李榮新便向媒體分享,比經濟艙高一階的專屬寧靜艙,疫後銷售呈直線成長。
看準這波市場趨勢,全球紛紛仿效。2022年起,芬蘭航空、阿聯酋航空、荷蘭皇家航空皆推出豪經艙。航太市調公司Counterpoint更預估,豪經艙座位數量預計將從2021年的4,000個,增加到2025年的1萬1,145個,5年爆漲近3倍。
各航空之所以搶食這塊大餅,在於豪經艙的銷售效益更高。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的漢莎航空就指出,以機上坪效看,豪經艙占總收入最高,比商務艙高6%,比經濟艙高33%。聯合航空的首席商務官Andrew Nocella也指出,豪經艙已是該航空最賺錢的艙位,因為消費者想要更好的旅遊體驗。
為了提升顧客黏著度,各家航空公司無不加碼服務,例如新加坡航空便在今年3月將豪經艙改用陶瓷餐具和金屬餐具,且餐點選擇增至200多種,營造尊榮感。國泰航空則在豪經艙上增加獲獎葡萄酒及米其林餐點。
這場被譽為空中的「隱形競賽」,究竟誰會勝出,端看哪家航空最能猜中消費者的心。
疫情改變價值觀、社群引領消費習慣
台灣行銷研究學會理事長、台北大學商學院電子商務中心主任汪志堅分析,豪經艙的興起,跟時下年輕人對未來的規劃以及整體大環境的變化有強烈關係。
首先,疫情後開始湧現「報復性旅遊風潮」,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遽增,改變了消費的習慣,「愈來愈多人,願意花多一點錢,去享受感官上的愉悅、幻想及歡樂的感覺。」
他指出,過去人們只在乎去哪裡玩,但現在從踏上飛機的那刻起,旅遊體驗就開始了。經濟艙擁擠的空間,讓人坐起來很不舒服,但商務艙又真的很貴,屬於「經濟以上,商務未滿」的豪經艙需求便乘勢而起。
此外,社群平台的崛起也改變了許多人的消費模式。「不管是Instagram、Facebook,或是TikTok,大家都某種程度地活在社群。」汪志堅觀察,愈來愈多人傾向炫耀性消費,除了滿足自己的物慾,但更多填補的是虛榮心。豪經艙除了空間、餐點升級,上下機時,也有優先被服務的權利,有時顧客買的就是這股尊榮感。
汪志堅更進一步舉例:「你看,台灣人薪資中位數也才4萬多,但是101頂樓要價3、4,000的Buffet,假日卻座無虛席!」
此外,他還點出關鍵的一點:「不買房、不生孩子的人變多了!」他分析,亞洲人過去多半花錢保守、有儲蓄的行為,但是當沒有孕育下一代的需求時,可支配所得增加,許多人便崇尚享樂主義。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歲至44歲的男女未婚比率皆過半,而當中30歲至39歲這群人,是台灣人赴海外旅遊的消費主力。
科技新貴遽增,抬升消費力
除了大環境因素,近年半導體業迅速起飛,也拉抬了民眾的消費力。汪志堅分析,「台灣每年誕生幾萬名科技新貴,高階的中產階級增加,能負擔得起豪華經濟艙的人自然愈來愈多。」根據國科會統計,竹科、中科與南科等3大科學園區,2014年共有約25.9萬名員工,到了2024已增為32萬人,5年間多了6萬名高所得科技新貴。
專攻研究消費心理學的輔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杜秉叡也指出,隨著出國門檻降低,消費者會更有計畫地制定旅遊攻略:「像我到印尼雅加達出差,不會選可以直飛的長榮或華航,而改搭國泰航空,到香港轉機、再到雅加達。」
他透露「多此一舉」的原因,便是為了累積里程數,由於國泰跟美利堅航空屬同個聯盟體系,當有頻繁出差需求時,他會考慮里程數互通的航空,而搭豪華經濟艙里程數能累積更快。
當民眾傾向付更高單價,是否代表傳統追求「高CP值」的消費文化正逐漸消失?汪志堅微笑反問:「CP值是誰來訂的?是自己,當你花更多錢,得到更多回報,不也是一種CP值嗎?」
在加州,一家新創公司Zephyr Aerospace正在開發一種雙層高級經濟艙座椅,將為所有乘客提供平坦的床鋪和直接通道,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寶貴的機艙地板空間。如何把顧客的口袋挖得更深?看來航空公司這一波的豪經艙大戰才剛剛開始!
文/吳佩旻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