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滿手Offer來台卻只能掃廁所,她成「水產女王」改寫新住民標籤

滿手Offer來台卻只能掃廁所,她成「水產女王」改寫新住民標籤

在台陸籍配偶人數已超過38萬,但即便他們與台人說著互通的語言,在求職市場中仍經常身處局外。

從四川成都嫁來台灣之前,邵莉梅完全沒想到,本來在高科技業上班、滿手工作offer的她,隨先生回到屏東東港後,唯一能應徵上的工作是在一間中醫診所掃廁所。

「妳不會台語」、「妳太漂亮了不安全」、「妳氣場太強」、「有人能擔保妳嗎?」5年前邵莉梅初來乍到,一扇扇門不斷關上,連最缺工的餐廳和便利商店都不願聘用她。

如今,邵莉梅一手打造水產品牌「成豐號」,從半導體龍頭企業、在台外商、醫師協會到縣市政府,都找她訂購單價動輒2、3,000元的水產禮盒,犒賞員工或經營VIP客戶。每到黑鮪魚季,產品更是熱銷全台各地,連年奪下伴手禮與精品大獎,近期還與國際啤酒大廠海尼根合作推出新品。

「找不到工作,就自己創造。」這段話乍聽正能量滿滿,卻是邵莉梅的覺悟。

為愛拋棄科技業工作,來台求職卻處處碰壁

過去的邵莉梅,自四川農業大學畢業後一路求職順遂,當過商會秘書,前後在高檔百貨公司、伺服器大廠任職。即便是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邵莉梅從不擔心出路,「以前想離職就離職,也不怕沒工作。」

當年認識了被鴻海派駐成都廠的先生林文豐後,兩人在當地結婚,顧念想返台繼承家業的林文豐,邵莉梅來到了遠在1,800公里外的東港,卻發現身上「新住民」的標籤,成為如影隨形的絆腳石。

一次,邵莉梅到就服站投履歷,就業服務員建議她考取證照,隨即推薦她報考美髮、餐飲、或看護工作。

「我問他,只有這幾項嗎?他卻反問我:新住民不是都考這些嗎?」邵莉梅指著資料上的國際貿易項目,卻被對方質疑:「這很難耶,英文喔,妳可以嗎?」邵莉梅氣憤之下馬上報考,最終以接近滿分的97分考上國際貿易證照。

自此,邵莉梅不斷以行動力「升級」自己,先後甄選上屏東縣政府主辦的農業大學與大店長課程、美國在台協會主辦的AWE女性創業學院。舉目望去,在幾乎清一色是台灣人的社群之中,她毫不示弱,屢屢贏得創業基金。

褪下過往光鮮的白襯衫,邵莉梅換上工作服和雨鞋,走進總是潮濕、血淋淋的港口,在林文豐的支持下,開創水產事業。

「我很專心工作,有時忙到一天只吃一餐,眼睛還沒睜開,就有一堆待辦事項。」邵莉梅微笑著說。去年,她光是一個月就從東港來回台北10次,甚至還直接住在門市樓上,連家都不一定回得去,卻不覺得苦。

作為半路出家的水產創業者,邵莉梅的生意腦很不一樣。

包含她的夫家事業在內,東港傳統漁業多以批發與初級加工為主,她則嘗試從零售與品牌著力,將產品分眾分級、打造客製化禮盒,提升水產附加價值,還開創先例,設計了東港第一個食魚導覽遊程。「從賺錢的角度來說,這效益很低,沒人想做,但品牌效益很好。」她解釋。

多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她成功把成豐號推向台灣各地,廠商合作也紛紛主動來敲門。

打破社會成見,從對自己改觀開始

但即便事業有成,邵莉梅仍在甩開標籤的漫漫長路上。

有一次媒體報導,下標寫著「陸配助夫」,「我真的很不喜歡。」沒說的潛台詞,是台灣社會長年來對女性新移民的偏見。曾有一次在顧店時,一個客人進來聽到她的口音,竟然無理大罵:「妳大陸人,大陸貨,沒好貨!」說完轉身就走。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或領獎時,她常常請先生或婆婆代表。

但談起這些,邵莉梅不怨不恨,因為她清楚,想打破社會既定的凝視方式,得從對自己改觀開始。

邵莉梅猶記第一次參加專屬新住民的比賽,便決定再也不參與同類型的活動。原因是,許多活動雖然立意良善,但仔細了解其評選標準與論述,反而容易加深大眾對新住民總是需要「受人扶助」或「弱勢」的印象,也使新住民將自己局限在同溫層之中。

事實上,和邵麗梅懷抱同樣心境、不願枯等別人給機會的新住民不在少數。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最新的「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教育程度愈高者、愈有意願創業,尤其是具備碩士學歷以上的新住民中,高達22.5%都有意願創業,親手開拓自己的可能性。

「我們無法完全消除偏見,但對我們懷抱偏見的人,也無法阻止我們熱愛新生活,踏實拚工作!」這是邵莉梅的堅定回應。

 

文/張紹敏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705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