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1日16:06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引自:匯通財經
在持續通膨的背景下,聯準會今夏的降息計畫懸而未決。降息押注已從逾6次縮減至約2次。
自從聯準會去年11月發出暫停升息訊號以來,市場焦點迅速轉向降息,降息的時機和力度吸引了投資人的注意。隨後市場一直都在討論降息,這個主題似乎將在一段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但降息時機不斷推遲。
將通貨膨脹率降至聯準會2%目標的進程受阻,可能很快就會從小挫折變成一個令聯準會成員頭痛的主要政策問題。聯準會仍未從2021年的政策錯誤中恢復過來,當時它錯誤地認為通膨飆升是暫時的。
彈性經濟讓聯準會保持警惕
為了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聯準會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一直小心翼翼,在通膨接近目標之前,沒有預先承諾降息。在通膨達到目標之前,聯準會往往會把腳從煞車上移開,但通常情況下,到那時經濟成長已經大幅放緩。
目前的美國經濟肯定不是這種情況,它繼續讓人們對經濟放緩的預期感到困惑。儘管借款成本達到了20年來的最高水平,但2023年全年GDP成長率仍加速至2.5%,2024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可能與此類似。
經濟沒有減速
經濟過度強勁的「問題」的核心是勞動力市場吃緊。近幾個月來,就業成長加快,自去年12月以來,非農業就業人數成長超過25萬人,失業率維持在4.0%以下的近十年低點。對政策制定者來說幸運的是,過去兩年工資成長一直在穩步放緩,這表明對工人的強勁需求正與勞動力供應的增加相匹配。
移民的湧入,以及以前不從事經濟活動的工人被較高的工資吸引到勞動市場,可能是勞動力規模擴大的原因。現在的問題是這種趨勢能否持續。即使美國經濟能夠在不增加工資壓力的情況下保持充分就業,只要就業市場保持如此良好的狀態,消費者支出就不太可能減弱,而這將使通膨風險傾向於上行。
通膨前景變得混亂
(美國服務業通膨走勢)
所有這些都導致一些分析師質疑聯準會是否已經收緊政策,以防止通膨抬頭,更不用說將通膨率降至2%。美國經濟的各種價格指標顯示通貨膨脹已經開始見底。
自2023年6月以來,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的整體通膨率一直在走高,生產者物價也是如此。此外,衡量服務業的關鍵指標CPI在3月躍升至4.8%,遠未下降。服務價格壓力一直是聯準會抗擊通膨過程中最棘手、最棘手的問題。
聯準會首選的PCE通膨指標取得了更好的進展。至關重要的PCE核心價格指數在2月降至2.8%,為近三年來的最低水準。
價格壓力又開始醞釀了嗎?
然而,有許多風險可能會讓各國央行一勞永逸地遏制通膨的希望破滅。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能源價格再次上漲——今年迄今為止,WTI原油價格上漲了約19%。以色列和哈馬斯在中東的衝突有可能將美國和伊朗捲入其中,而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正在進行的戰爭並沒有顯示出降級的跡象。
除原油外,銅和可可等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大幅上漲。同時,大部分商品價格水準逐漸趨於平穩。
(聯邦基金利率走勢,隨著通膨下降進程緩慢,降息預期降低)
從聯準會的角度來看,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來幾個月通膨率將進一步下降,使其能夠在今年稍後開始降息。但在目前的通膨背景下,預計在2024年三度降息看起來越來越過於樂觀。
幾位聯準會官員已經表示,他們預計會出現不到三次降息的情況,一些官員也不確定到6月通膨是否會降溫到足以實施首次降息25個基點的程度。
但令人意外的是,市場預期與近幾週的數據和聯準會的言論一致。隨著6月寬鬆預期的消退,以及7月的舉措懸而未決,降息25個基點可能會延後到9月。此外,2024年的總降息預期已回落至不到50個基點。
市場準備好不降息了嗎?
這表明,在5月和6月的政策會議之前,聯準會進一步的鷹派傾向不會給投資者帶來太大的衝擊。直到最近,股市對這種穩定的重新定價一直泰然處之。隨著美國公債殖利率不斷攀升至年度新高,華爾街股市也屢創新高。
軟著陸的說法是經濟可以在利率維持高位、通膨下降的情況下維持成長。這種說法一直在支撐風險反彈。即使是陷入困境的歐元( 1.0724 , -0.0002 , -0.02% )區經濟也可能透過避免衰退來擺脫這次通膨,中國經濟穩定的跡像也提振了投資者的情緒。
然而,如果聯準會在未來幾週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特別是如果10年期公債殖利率繼續小幅走高,超過4.50%,推高企業的長期借貸成本,那麼市場現在可能開始對聯準會更晚、更少降息的前景感到更加緊張。
在這個階段,美國消費者仍在消費,AI狂熱推動了所有相關股票的上漲,很難看出股市大幅調整的觸發點是什麼。從投資人對最近削減降息押注的反應來看,市場可能只能容忍2024年兩次降息。然而,如果通膨在未來幾個月沒有像預期的那樣進一步回落,而且只降息一次甚至不降息的可能性成為現實,股市可能會調整。
考慮到通膨自2021年飆升以來一再意外上升,更重要的是,考慮到政策制定者一次又一次低估了通膨的持續性,今年不降息以及可能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風險不能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