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Current Events 時事・新聞

「一箱難求」重現?紅海危機持續,空箱需求增加,貨代航司正抓緊應對

「一箱難求」重現?紅海危機持續,空箱需求增加,貨代航司正抓緊應對

2024年01月21日13:22 證券時報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始於2023年12月的胡塞武裝連續襲擊紅海水域船隻事件至今仍在持續發酵,且仍未有跡象顯示該局勢短期內會有所緩解。對此,德國物流巨頭DHL執行長Tobias Meyer近期發出警告稱,胡塞武裝在紅海的攻擊對全球貿易造成的持續干擾,可能在未來幾週內導致亞洲的貨櫃面臨短缺。

目前是否已經出現空箱短缺?各市場主體對此有何因應?記者採訪業內人士了解到,目前暫未出現明顯的缺箱情況,但紅海危機倘若持續下去,未來的空箱供應或將吃緊。

“當前暫未缺箱,不排除未來半個月會吃緊”

「我們暫時沒有感受到明顯的缺箱,暫時還是夠用的。」簡易供應鏈執行董事夏浩飛告訴記者,據他觀察,業內目前還沒遇到貨櫃特別緊缺的情況,只是差不多接近了供需平衡。

  記者從多位供應鏈、貨代產業的業內人士得到一樣的答案,只不過,這是業界基於紅海危機大概持續三、五個月的預期所做出的判斷。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倘若危機持續較長時間甚至長達一年,包括貨櫃在內的物流資源的供需平衡或將被打破,其他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會隨之增加。

專注歐洲跨境物流的新豐達跨境銷售總監梁軍也對記者表示,中遠、長榮等大型船公司的貨櫃供應目前是足夠的,「今年出口外貿整體不太好,所以箱子還是供過於求的,但問題是不知道紅海危機持續多久,如果週期很長,肯定有一天會缺的。”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德國物流巨頭DHL預測,依照以往的經驗,當出現貨櫃空缺的情況時,亞洲港口往往是「重災區」。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亞洲地區長期是外貿出口大區,對空箱的需求量大,全球空箱大部分也回流到亞洲。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產業研究院航運業團隊負責人、上海航運50人發展研究中心執行秘書長趙一飛認為,與疫情期間貨櫃緊張邏輯不同的是,2021年下半年出口激增,但從過去一年外貿情勢來看,出口量沒有之前那麼大了。

  此外,受訪的多位業者都指出,疫情期間為緩解貨櫃緊缺,國內曾一度加大貨櫃的供給量。「2021年時,大型貨櫃公司共製造了200萬TEU(標準箱)貨櫃,目前都還有剩餘的。」夏浩飛表示。

但不可否認的是,自2023年以來,遠東地區尤其是中國各港口的空箱數量較此前減少,原因除了受紅海危機影響之外,還有巴拿馬運河乾涸所致。「巴拿馬運河乾涸問題,使得原來堆存在遠東地區的空箱,又流回了美國各港口。」趙一飛表示。

  航運諮詢機構Vespucci Maritime的數據顯示,在春節之前,抵達亞洲港口的貨櫃量預計將比以往減少78萬TEU(20英尺貨櫃的國際單位)。

儘管目前缺箱問題不突出,但業內人士也指出,仍需觀察1月底至2月初這段時間的情況。「各工廠都在趕訂單準備年貨,所以在1月底到2月初的發貨量會比較大,不排除會出現短暫吃緊的可能,過了這段時間應該就恢復正常了。」梁軍表示。

貨代提前訂艙 船司正加速空箱回流

  對於潛在的空箱供應吃緊,船公司和貨代公司已開始未雨綢繆。

業內人士預計,為應對空箱可能吃緊問題,不排除部分貨代公司會先多訂一些箱子,進而賣給二級、三級代理,“如果中歐班列運力增加,也會搶佔空箱市場。”梁軍表示。此外,記者了解到,有些貨代公司也正為客戶調整方案、提前訂艙。

  船公司方面,也紛紛調整縮短用箱週期,還有一些船公司正加快回流空箱的速度,避免亞洲始發港的空箱短缺。

  去年年底,中集集團( 8.040 , 0.00 , 0.00% )在互動平台表示,短期來看,紅海局勢使得紅海航線出現延誤和改道,將使航距拉長和運輸時間延長。理論上而言,這次事件大機率會增加對貨櫃運輸的使用需求。此外,自2023年第三季以來,貨櫃製造呈現逐步回暖趨勢,紅海局勢如何發展並不影響復甦趨勢,但可能會對貨櫃的需求帶來短期波動。集團會密切關注相關進展,並靈活調整市場策略。

  事實上,受2023年整個外貿不景氣影響,遠東和歐洲至北美航線的貨櫃運輸需求下降,這從各大航公司和貨代公司的業績可見一斑。例如,赫伯羅特(Hapag-Lloyd)航運公司公佈的2023年上半年財務業績顯示,運輸量年減了3.4%,平均運費下降至1761美元/TEU(2022年上半年為2855美元/TEU) ,這也成了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馬士基的2023年第二季業績顯示,受到持續的庫存調整、疲軟的消費者需求以及低利率的影響,公司物流與服務部門的銷售量下降。此外,由於運價和裝載量的下降,馬士基的海洋收入從174億美元降至87億美元。

  貨代產業也同樣受到了衝擊,海運貨代公司德迅(Kuehne+Nagel)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其營收年減了38.3%,EBIT年減了48.3%。此外,全球第三大海運貨代和第二大空運貨代DHL集團的營收年減了16.4%,EBIT年減了27.2%。

基於過去一年跨國物流業經營慘淡,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今龍頭船公司和貨代公司紛紛發布物流資源緊缺和漲價預期,不排除是藉此次紅海危機契機謀劃漲價,彌補過去的虧損。

  「據說2月要漲到1萬美元一個櫃子了,這就等於回到了疫情期間的價格。」梁軍告訴記者。

眼下無論是缺箱還是漲價,都是看得見的影響,而倘若紅海危機持續發酵且維持較長時間,則不僅僅打擊海運行業,更是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帶來較大衝擊。“由於船隻繞行非洲的航線較長,可能需要在南非建造補給站,需要跟當地政府溝通協商,涉及到費用等許多不可控的問題,這就會延長整個供應鏈和增加複雜性。”梁軍表示。

  馬士基CEO柯文勝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警告,如果不解決紅海停航繞行的問題,船隻很快就會錯位,會威脅到全球的物流供應鏈。

  因應此次危機事件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國文表示,所有的市場參與主體都必須為此準備足夠的庫存和交付週期,這將使原物料成本增加,進而為企業帶來一定的資金壓力,企業需對此做好預期。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