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Housing Market 房市・新聞

紐約社區銀行連環爆雷!美國商業地產風險凸顯

紐約社區銀行連環爆雷!美國商業地產風險凸顯

2024年03月06日14:48 第一財經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在先前因財報爆雷而錄得一波下跌後,上週五(3月1日),紐約社區銀行3.46 , 0.24 , 7.45% )(NYCB)再度爆雷。

  該行最新發布的文件顯示,由於發現貸款審查流程有問題,NYCB減記24億美元(約190億元人民幣)商譽,導致第四季虧損修正至27.1億美元(約212億元),較原先揭露的虧損金額增加了逾十倍。緊隨其後,其信用評級被惠譽下調至垃圾級,穆迪也進一步下調了其評級。今年1月底以來,NYCB股價已經歷斷崖式下跌,截至3月1日累計跌超60%。

  當地時間週二(3月5日),NYCB股價收跌23%,創下1996年10月以來的新低。

來自債券投資者的“懲罰”

  NYCB的連番爆雷,均因美國商業不動產在其資產中佔比較大。與股市投資人遙相呼應,債市投資人也坐不住了。他們開始「懲罰」包括NYCB在內的那些美國商業房地產風險敞口較大的銀行。根據定價追蹤機構Trace的數據,NYCB 2028年到期的浮動利率票據週一跌超8美分,至70美分的歷史新低。2月27日時,這些債券的交易價格仍有83.25美分。

  巴克萊銀行的信貸策略師托布蘭(Dominique Toublan)分析稱,商業房地產風險敞口較高的銀行往往持有利差相對較大的債券。而且,儘管投資人為了追求更高收益而大量湧入金融類債券,這些商業房地產債券的利差仍一直在走闊。

  他補充稱,目前美國投資等級債券市場發行利差的差異,80%可歸因於投資人對美國商業房地產的焦慮。投資者已變得非常具有選擇性,相關風險敞口較低的銀行利差較窄,而那些原本已經面臨潛在商業地產貸款損失的銀行,不得不應對更高的融資成本,留出更多損失撥備。

  普信集團(T. Rowe Price)負責美國銀行35.42 , 0.03 , 0.08% )業信貸研究的分析師蘇拜迪(Pranay Subedi)也稱:「任何一家貸款較集中於某一領域的銀行,如果其風險敞口過大,該行債券的交易波動性就會更大,利差的起始水平也會更大。目前債券投資者正令利差繼續擴大,反映出投資者預期美國商業房地產的麻煩需要很久才能解決。”

  根據摩根士丹利85.66 , -3.47 , -3.89% )不完全統計,投資組合較集中於表現不佳的商業地產貸款的銀行包括歐扎克銀行(Bank OZK)、矽谷國家銀行(Valley National Bancorp )和韋伯斯特金融公司(Webster Financial Corp.)。上述三家銀行均對此不予置評。

  巴克萊的相關數據顯示,韋伯斯特金融的商業房地產曝險相當於其資產的250%以上。自1月下旬以來,該行債券的利差一直在擴大。該行2029年到期的債券,利差已擴大至近200個基點,即2個百分點。相較之下,第五36.04 , -0.31 , -0.85% )(Fifth Third Bancorp)的商業地產敞口不到其資本的75%。根據Trace的數據,截至3月4日,其2030年到期的債券利差為148個基點,並且仍在縮小。上述兩家銀行目前的評等都是BBB等級。

  景順的北美投資等級債券主管兼高級投資組合經理布瑞爾(Matt Bril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去年矽谷銀行引發的債券拋售中,投資者基本上無差異賣出了所有銀行債券。但現在,他們發現有些區域銀行的情況比其他區域銀行好,因此更有針對性地懲罰那些情況更糟的銀行。

美國商業地產的困境或需要數年才能結束

  不過,整體而言,在美國,規模較小的銀行相對更容易受到商業房地產市場的衝擊。根據聯準會的數據,儘管它們的總資產佔全美銀行的約三分之一,但持有的商業房地產貸款佔比卻超過三分之二(69%)。截至2024年1月,美國銀行業的商業房地產總貸款規模為2.9兆美元(約22.7兆元)。

  一些分析師同時認為,在遭到「懲罰」後,特定情況下,從這些銀行債券中,也能發掘「價值投資」的機會。布瑞爾就稱,美國商業房地產的困境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結束,意味著債券持有者有足夠時間找到“價值投資機會”,“商業地產損失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並結束,這會是一場緩慢的市場流血過程。債券投資者要做的是,領先市場一步,尋找出那些儲備充足的銀行。”

  債券巨頭品浩(PIMCO0 , 0.00 , 0.00% ))的高收益和多部門信貸投資組合經理皮爾(Sonali Pier)也稱,商業地產債券的品質不盡相同,債券投資者應該選擇性地購買。例如,有些投資等級商業房地產債,像是AAA級債券,底層資產是飯店或工業資料中心的商業房地產債券,都很有投資吸引力。」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