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四季GDP和消費支出增幅均獲上修預示經濟成長穩健
2024年03月28日20:59 環球市場播報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美國政府衡量經濟活動的兩個主要指標在去年年底強勁成長,顯示經濟仍以穩健速度擴張。 美國經濟分析局週四發布數據顯示,第四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折合成年率的增幅被上修至3.4%。佔GDP三分之二的消費者支出也被上修,折合年率成長3.3%。 政府衡量經濟活動的另一個主要指標國內收入毛額(GDI)成長4.8%,創兩年來最大增
2024年03月28日20:59 環球市場播報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美國政府衡量經濟活動的兩個主要指標在去年年底強勁成長,顯示經濟仍以穩健速度擴張。 美國經濟分析局週四發布數據顯示,第四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折合成年率的增幅被上修至3.4%。佔GDP三分之二的消費者支出也被上修,折合年率成長3.3%。 政府衡量經濟活動的另一個主要指標國內收入毛額(GDI)成長4.8%,創兩年來最大增
2024年03月23日19:43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華爾街見聞 匯豐認為,與2022年1月的高點相比,實際上美股累計漲幅僅為9%,而該時點以來美國名目GDP已經增長了13%以上,這說明經濟仍處於穩健增長的軌道,不符合「泡沫」破滅前夕的特徵。 匯豐認為,目前的風險資產並不構成泡沫,更類似2017年的市場環境,風險資產可望持續穩定上升。 隔夜美股飆升,標普創三個月最大
2024年03月25日09:50 智通財經APP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聯準會上週對股市說出了美國股市想聽到的話。上週三,聯準會仍預計今年將降息三次,這項消息推動股市創下歷史新高。儘管上週五有所回落,但本週主要股指的漲幅仍超過2%。本週,美股市場的交易週將因假期而縮短,這也將是第一季最後一個交易週,美股主要股指有望再創下新高,納斯達克( 16384.4669(16384.4669, -44.35,
2024年03月16日 14:05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杜宇 根據央視新聞3月16日消息,日本央行計畫在3月18日到19日召開會議,決定是否結束持續了多年的負利率政策。如果結束負利率政策,這將是日本央行自2007年2月以來,時隔17年首次升息。一些專家認為,此舉對日本經濟發展的角色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師永濱利廣表示,到目前為止,日本的薪資漲幅仍然沒有能夠趕上物價漲幅
2024年03月13日 16:01 市場資訊 Asymmetric Advisors市場策略師阿米爾·安瓦爾扎德表示:“日本央行無權維持目前的貨幣政策。日本目前的經濟狀况不適合實施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量化寬鬆政策,我們一直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政策錯誤。”日本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周一公布的GDP修正數據顯示,日本成功避免技術性衰退。通脹方面,安瓦爾扎德認爲,“日本的通脹被低估了,雖然政府補貼——暫定于
2024年03月10日18:30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趙穎 瑞銀( 30.85 , 1.04 , 3.49% )指出,4月取消負利率可能性更大,但市場可能對日央行今年升息力度的預期保守了。 近期日本市場風聲鶴唳,日央行3月取消負利率傳言再起,日圓持續拉漲,走牛的日股出現調整。下週一年一度的春季薪資談判(春鬥)結果即將揭曉,這將是影響日央行行動的關鍵。 瑞銀
2024年03月01日15:18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華爾街見聞 「日本私部門經濟在年初略有改善,但在2月又開始惡化,商業活動普遍停滯,企業的樂觀程度也是自2023年1月以來的低點,反映出對未來產出的樂觀情緒下降。 」 穆迪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日本製造業的前景似乎「極具挑戰性」。該機構強調,近幾個月來,全球對日本商品的需求大幅放緩,同時日本國內需求疲軟導致日本製造業下挫。
2024年02月29日 23:06 環球市場播報 亞特蘭大聯儲GDPNow模型預計美國第一季度實際GDP增速爲3.0%,此前預計爲3.2%。 責任編輯:張俊 SF065
2024年02月21日14:05 市場資訊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金十數據 利率選擇權投資者正在押注美國經濟大幅放緩,這與許多債市參與者所持的樂觀前景相反。 分析師表示,他們發現對沖基金在美國選擇權市場對所謂「接收方互換選擇權」(receiver swaptions)的需求增加,這是一種在利率下跌時獲利的交易。利率互換選擇權是超過600兆美元場外利率衍生性商品市場的一部分。該選擇權衡量
2024年02月20日22:44 新京報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當地時間2月19日,德國央行德意志聯邦銀行發布報告稱,至2024年第一季末,該國經濟可能出現技術性衰退,即該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萎縮。 不久前,德國名目GDP反超日本,時隔十多年重返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位置。但德國商界人士和經濟學家對此卻高興不起來。經濟學家分析稱,德國面臨高能源價格、供應鏈緊張、國內國際需求疲